首页 > 健康资讯 > 疾病预防保健

夏至节气养生

作者: 管理员  阅读次数: 8729 发布时间: 2014-06-19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即将来到,代表着炎热将至,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桑拿等都是夏至气候的特点,人们容易感到疲倦、皮肤干燥、手足麻木、头痛咽痛以及胃肠不适等。那我们该怎么预防呢?请听以下三位专家为我们讲解。

夏至祛湿分体质

在中医养生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在饮食方面,适当吃些清淡类食物,最好适当吃点“苦”,忌食过于辛热的食物,以免上火。

浙江医院中医内科杨敏春医师说:“夏至可分湿热和寒湿两种体质。湿热是因夏季天气炎热,暑湿较盛,体内湿热稽留。寒湿可分两类:一类是内生寒湿,本身体质就属于寒性;另一类是外受寒湿,收到外界如空调、冷饮等刺激而身体出现寒湿。”

根据体质不同,在饮食上祛湿方法也不同。冬瓜、丝瓜、米仁适合各种湿气较重的体质,脾胃不适者应少吃绿豆、金银花、荷叶、西瓜等寒凉性食物,宜吃红豆、扁豆、陈皮、茯苓等温性祛湿的食物。寒湿体质可以吃些砂仁、陈皮、藿香、红枣、生姜、葱白、紫苏、红糖等,可以宣散外寒。如果不确定自己是什么体质,最好找中医检查,确认体质后对症下药。

夏天也容易中暑、没胃口,杨医师说,在家可以做些酸梅汤来消暑,一来可以解渴,二来酸梅汤里的山楂、甘草可以开胃,健康又实惠,冰镇后口味佳。该汤消食和中,行气散淤,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夏至前后半月宜节气针灸

节气针灸是根据自然节气的变化来选择针灸的方法、穴位等,来预防和治疗该时节好发的疾病。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时”这一因素。

浙江医院针灸科诸剑芳医师说,“冬病夏治”就是节气针灸的一种。夏至节气,白昼最长,夜晚最短,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节,要注意保护阳气,针对痼疾可用针灸、穴位贴敷等,可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有效地扶阳祛寒、祛除冬病的病根。“冬病夏治”主要适合三类人群:1、正气不足者;2、脾胃虚弱者;3、阳虚证和骨关节疾病者,有助于扶正固本的作用。

有上述症状的人在夏至节气也可以在家中做艾灸治疗。可以用隔姜灸肺腧、心腧、膈腧等背俞穴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灸阿是穴治疗阳虚寒凝型骨关节疾病,用灸盒灸中脘、神阙、关元等穴治疗脾胃虚寒者,可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体现了中医“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诸医师特别提醒妇女妊娠期、结核病、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支气管扩张咳血等不宜进行夏至节气针灸。糖尿病人、皮肤破损或瘢痕、对敷贴药物极度敏感的特殊体质患者,不适宜穴位敷贴治疗,但可以选择针或灸治疗。

夏至自我按摩预防颈椎病

夏至到,办公室温度越来越低,长期处在低温空间里,身体就会出现一些小病痛,如头部,肩颈,下肢关节等。特别是全身的关节部位,原本循环及温度调节功能就比较不好,又缺少肌肉和脂肪覆盖保温,长时间冷气直吹关节,就容易僵硬疼痛。

浙江医院推拿科主任陈鹏说,当长时间被冷气吹的头晕时,按摩风池穴、太阳穴、“抓五经”等,有助于缓解头晕、疲劳、颈部酸痛的功效。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风池穴: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接线各有一凹处,用拇指按摩此穴位。

太阳穴: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转揉10—20次,逆时针再转相同的次数。

中医的“抓五经”:一手扶住前额,另一手掌五指弯曲,同时作抓拿法,类似于五指梳头状,由前发际渐渐移至后枕部,持续5分钟以上。

陈主任还说,办公室坐久了,颈肩背感到酸痛僵硬时,可以利用办公椅做一些办公室运动来缓解酸痛,方法一:坐在椅子上,双手交叉,手心向上,举过头顶,头向上看手背,直至双臂感觉酸麻后放下;方法二:站立背贴椅背,双手绕过椅背交叉,头往后仰,保持姿势三分钟;方法三:站直,双手同时或交替甩动画圈,有预防肩周炎的发生。

陈主任建议办公室人员应适当进行户外运动,但夏季易出汗,运动一定要注意量的控制,轻微出汗最佳,以防出汗过多引起体内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