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应定期检测骨密度,谨防骨头"松"
作者: 管理员 阅读次数: 8430 发布时间: 2013-10-17
骨头变“松”,骨折来袭
85岁的周奶奶上周儿女都不在家,自己闲来无事便和隔壁邻居去小区花园里散步,回家后刚坐下休息记起来进门开锁时把钥匙落在窗台上了,连忙起身,一个重心不稳便摔倒在了地上,当时只觉得闪了一下,没什么大碍,没想到第二天早上竟然起不了床,被家人送到医院后,医生告知家属周奶奶的腰椎骨折了。我院骨2科护士长张兰君说,“两天里已有三例老人因摔倒骨折需要动手术,住在周奶奶隔壁床的孙奶奶,今年76岁,也是因为突然起身,滑倒撞上桌子后,胸椎骨折了。”
小磕小碰七旬老人动了三次大手术
说起自己的遭遇,76岁的孙奶奶强忍眼泪说觉得跟噩梦一样。2000年,孙奶奶在家收衣服的时候,脚一滑摔了一下,当时就站不起来了,送到医院后发现是左侧股骨头粉碎性骨折,考虑到孙奶奶愈合有困难,医生建议孙奶奶置换了人工股骨头。手术虽大,但术后孙奶奶愈后良好,家里人也就放心了。但怎想到,2008年上半年,孙奶奶出去散步,小区公园灯太黑,孙奶奶又摔了一跤,这回左侧股骨干骨折了,孙奶奶又再次接受了手术,装了骨钢板固定,躺了3、4个月才养好伤口,但在上周孙奶奶又摔了一跤,进了医院。究竟是什么原因,十几年来让孙奶奶在小磕小碰后就骨折,一次又一次的接受大型手术呢?背后的元凶原来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隐形疾病”
据一项调查统计,我国目前已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高达6900万人,60岁以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高达40%~50%,约有25%的患者因骨质疏松症发生骨折。我院骨质疏松中心赵晶晶副主任医师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行性骨代谢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在杭州,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大概在5%左右,相当于40万人左右。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在于早期没有特别症状,它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一些患者即使出现了腰酸背痛,也以为是劳累引起,没有当成是骨质疏松的症状。而当骨质疏松严重时容易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及愈后就有一定难度,赵晶晶说,医生要在稀松的骨质里打入钢钉就好像在一盘沙土中打桩,手术难度高,稳固性低。另外,对于老人术后的长期卧床及并发症也是考验,如肺栓塞、心梗、脑梗、下肢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同时,本身存在骨质疏松的病人,骨质变“脆”,很可能再次发生骨折,这对于老人本身及其家庭都带来很大的压力,赵晶晶特别提醒老年人必须定期检测骨密度,了解自身骨量变化,以便进行早期干预。
重预防,注筛查,骨密度要检测
赵晶晶说,目前骨密度的检测率低,主要多数老人不重视,有的甚至不知道要骨密度检测是什么。赵晶晶建议65岁以上女性及70岁以上男性需要每年都应检测一次骨密度。另外低体重、抽烟、饮酒、过早绝经、骨质疏松症家族史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65岁以下女性及70岁以下男性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人群也需要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
除了定期检测骨密度外,赵晶晶还建议老年人应注意多晒太阳、多运动、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家中摆设要简单,做好防摔、防碰、防绊等措施;不抽烟,少喝酒,不喝浓茶,不食用过多的高蛋白食品。必要时应去医院就诊,采取药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