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嗡嗡响?只用半小时,一个针眼查出真凶
作者: 党政综合办公室 阅读次数: 3259 发布时间: 2021-12-14
一说起脑血管造影,好多患者都觉得有点“害怕”。通过脑血管造影,医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患者的脑血管情况,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最准确的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血管造影创伤越来越小,也越来越便捷。
半小时造影结束就能下床了
目前,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在脑科中心主任助理(副科级)王明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常规开展经桡动脉路径脑血管造影术。该路径的选择使得患者在脑血管造影术后无需下肢制动、强制卧床,穿刺并发症大幅下降,患者的舒适度大大提高,减少护理造影术后的护理工作量,得到了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一致好评。
70岁的徐大爷(化名),身体总体健朗,不过这近一年来反复右上肢无力麻木,徐大爷也没有过于在意。最近右上肢麻木加重的情况频发,于是家人带徐大爷到当地医院做了头颅CTA检查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当地医院医生建议做进一步的脑血管造影检查。徐大爷有些担心,后来听朋友说浙江医院可以做经桡动脉路径的脑血管造影,做完就可以下床活动,就特地从外地赶来杭州。王明评估病情以后,为徐大爷进行了脑血管造影。从桡动脉穿刺成功,到造影结束仅仅用了30分钟。徐先生术后说:“整个过程我都没有感觉到很痛,做完以后马上就可以活动,真是太方便了!”
★
陈大爷(化名)今年62岁,近2个月来,总觉得头部不适,脑子嗡嗡作响,后枕部有明显波动感,有波动感的地方按住以后,脑子发响的症状就停止了。陈大爷也曾到医院就诊,建议进行脑血管病造影来明确颅内血管情况。但是因为听说脑血管造影以后要在床上躺24小时,大小便都要在床上解决,陈大爷就一直犹豫没有接受检查。
最近一段时间陈大爷“颅鸣”症状明显加重,浙江医院神经介入团队给陈大爷讲述了经桡动脉径路全脑血管造影,陈先生欣然接受。术中造影导管超选至陈大爷的双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椎动脉,发现陈大爷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颅内血管动静脉瘘,枕动脉和脑膜后动脉等多根血管参与供血。造影术后陈大爷表示,经桡动脉路径的脑血管造影减少了他对脑血管造影的顾虑,创伤也很小,只有手腕上一个小点,就像打针一样,他对此表示很满意。
“
创伤小,恢复快
经桡动脉造影提升就医体验
王明表示,经桡动脉造影相对于传统的股动脉穿刺路径有以下优点:
创伤小,易于止血,并发症少,术后无需大力压迫穿刺点,仅需稍加压迫绑带固定即可,术后护理也简单。患者恢复快,脑血管造影以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4~6小时即可除去腕部压迫的绷带,对日常的生活不造成影响,大幅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对于某些复杂的主动脉弓型,经桡动脉穿刺的脑血管造影反而有其独到的优势,可以更快地达到目标血管,减少脑血管造影的时间和患者接受射线的剂量。
目前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已常规开展经桡动脉路径脑血管造影术,术后未见穿刺后并发症发生。该技术已经通过进修医生扩散到千里之外的新疆阿克苏医院开展,取得很好的反响,并值得在更多医院的神经介入科开展,为需要脑血管造影的患者带来福音。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逐年攀升,脑卒中已成为国民死亡的第一大病因,严重危害国民健康。脑血管造影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在省市级各家医院广泛开展。以往神经介入医师均常规采用股动脉穿刺进行脑血管造影术,但是该穿刺路径存在明显的弊端:术后止血困难,术后穿刺部位需要医生长时间压迫并加压包扎,即使如此,仍有穿刺点渗血,皮下出现瘀斑,有时还会出血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且不容易被发现。术后患者需要术侧下肢制动6个小时,严格卧床24小时,患者常出现腰酸,排尿困难,需要患者床上大小便,或者导尿,极不便利,有时还会引起下肢深静脉,导致肺栓塞,危害生命,导致患者对脑血管造影的体验较差,心存顾虑。而经桡动脉穿刺的脑血管造影恰好解决了这些不足,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