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疾病预防保健

登革热科普早知道!

作者: 预防保健科  阅读次数: 20861 发布时间: 2019-08-13

登革热是夏秋季常见的蚊媒疾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人,人与人之间不会发生传染。当前处于蚊子密度高峰期,疫情涉及区域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频繁,加之目前为蚊媒密度高峰期,短期内登革热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多,波及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通常夏秋季节高发。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病毒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染给人类。蚊子通常在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时获得病毒,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少数还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

登革热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Ø 突发高热: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至40℃,高热常持续一周不退;

Ø 体痛:感到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整个人觉得很疲乏;

Ø 发红: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Ø 皮疹: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不高出皮肤。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感染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急性发热期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潜伏期1 d~14 d,一般5 d~9 d。其特征为突起发病,发热是最常 见的症状,24h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持续3 d~7d。部分病例于发热3 d~5d后,体温降至正常1 d~3d后再次升高,表现为“双峰热”。发热时多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明显乏力,可出现恶 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病程第3天~第6天全身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等,典 型皮疹多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部分病例皮疹伴有皮肤瘙痒。部分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极期: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极期通常出现在疾病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恢复期: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个别患者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如果确诊为登革热,需要隔离吗?

Ø 如果确诊为登革热,需要在医院防蚊隔离治疗,以免经蚊子叮咬将病毒传染给家人或其他人,隔离时间一般为5天左右。

Ø 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隔离。

Ø 登革热患者热退24小时以上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

 

登革热预后如何?

Ø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病死率较低。

Ø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