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人服药治疗注意事项
作者: lianhong 阅读次数: 10204 发布时间: 2017-10-13
高血压是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常常需要终生服药治疗。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病人不了解高血压病人的用药规则,对不良用药习惯及所带来的后果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至血压反复波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为了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高血压病人服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监测服药与血压的关系:病人及家属应正确掌握测量血压的方法,注意在固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测量血压,并作好血压与服药关系的记录,根据血压变化调整降压药剂量。
2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先从小剂量服用一周,如血压不能控制可再加一种,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同时服用两种降压药,血压是能够降到理想水平的,血压降到理想水平后,要维持1-2个月,若血压一直保持稳定,再逐渐减第二种降压药,直到用最小剂量的降压药能维持血压在理想水平为止,这个最小剂量就是维持量。
3坚持长期服药: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而且病程长,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后,并不等于高血压病痊愈了,而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因此,应继续服用维持量,以保持血压相对稳定,对无症状者也应如此。
4必须按时按量服药:如果病人根据自己感觉的血压高低来增减药物,忘记服药或试着在下次服药时补服上次忘记的剂量都可导致血压波动。如血压长期过高会导致靶器官损害,出现心脏、脑部、肾脏等并发症;如血压下降过快,幅度过大会导致心脏、脑部、肾脏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甚至发生休克、急性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等。
5不能擅自突然停药:有些病人服几天降压药后,血压一降到正常就不服用了,结果几天后血压又升高了,于是又开始服药,这种断断续续、服服停停的方法不但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会使得血压反复波动,结果心脑血管事件有增无减。造成用药中断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对高血压病必须长期治疗认识不足,因而形成一种误识,即血压一旦降了下来便以为可以停药了,担心用药时间长会引起不良反应。这种误识极为有害,应当消除,要明确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后仍要坚持用药,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中断用药,有些患者需要终身用药以保持血压的理想水平。
6治病心切,喜欢作用快的降压药:高血压病为慢性经过疾病,治疗强调规律性和个体化、且不主张一下子将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应当是逐渐降至理想或目标水平。但许多患者由于治疗心切,总想在一两天内就把血压降下来,如果用药几天后血压未能降至正常水平就更换药物。结果是药物频繁更换,一种药尚未起效前就已换用了另一种药物,总是“劳而无功”。血压形成波动和不稳定。另外,有些患者喜欢作用较快的短效降压药,而对长效降压药持怀疑态度,即便使用长效降压药,也要在先搭配短效降压药,以求所谓的保险及“先将血压降下来再说。”这些都是误区。其实,多年的高血压无需立即降至正常,应该缓慢,平稳降压,并能在全日24小时平稳降压,对此,长效的缓释剂或控释剂降压药可达此目的,因而老年高血压病人应尽量用每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
7不用药亦可降压:这是近年来不少保健品及降压器具如降压表、降压帽、鞋垫等的广告中常用的一句话,事实并非如此。且不说这些器具的疗效并不可靠,就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来说,降压药治疗是最有效、有益的选择,不用药才是误区和不明智的。
8新药、贵药就是好药:这也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误识。目前新型降压药发展很快,品种很多,如何选用是有讲究的。其关键在于遵医嘱办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道听途说,盲目追求新药、贵药,以为新药、贵药就一定意味着是“好药”。
9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也是一种误区。这是因为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地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同时有利于医生更为准确指导患者用药。所以,高血压病患者应学会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也可用电子血压计进行监测,作好记录,定期与主治医师联系,以使降压达标率得到提高和用药实现“个体化”。
10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按现代高血压控制标准,凡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并发糖尿病、肾病时,目标血压水平应降得过低,应在130/80mmHg以下,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但目前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措施达到目标水平,因而心脑血管事件仍居高不下。
11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高血压的防治应是以非药物疗法,如调整生活方式、低盐、低脂、戒烟限酒及运动锻炼等,作为防治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理想或目标水平。但现实中许多患者过多依赖于药物而对非药物疗法不够重视,如边吸烟边降压者大有人在,既影响降压药疗效又使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存在,所以,高血压患者必须重视非药物治疗。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克服不良习惯和增强运动锻炼。
12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处理: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等,在联合用药、服首剂药物或加量时要特别注意。预防方法:避免长时间站立,尤其在服药后最初几个小时;改变姿势,特别从卧、坐位起立时动作宜缓慢;服药时间可选在平静休息时,服药后继续休息一段时间再下床活动;如在睡前服药,夜间起床排尿时应注意;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更不宜大量饮酒。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时应取头低足高位平卧,可抬高下肢超过头部,屈曲股部肌肉和摇动脚趾,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