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9旬老人焕然一“心”!我院成功实施全国最高龄ECMO辅助下冠状动脉再成形术
作者: JGWMG 阅读次数: 9473 发布时间: 2017-07-03
基础心脏疾病严重,手术风险极高
“人工心肺”为89岁老人手术保驾护航
六月初,89岁的郑爷爷夜间起床上厕所后突感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在当地医院进行插管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担心的阴霾仍笼罩着郑爷爷一家人。“半年多前也是这样胸闷气急,当时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也放了支架。这半年来我规律服药,身体都不错,怎么突然间又胸闷了呢?”郑爷爷一家人找到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唐礼江主任医师,要揪出让郑爷爷夜不能寐的“元凶”。唐礼江了解病情后,分析病因还是出在郑爷爷的冠状动脉上。不出所料,冠脉造影显示,郑爷爷心脏的左主干及其三分支血管发生了病变,除放过支架的血管畅通外,半年前较为畅通的回旋支、顿缘支都出现了严重堵塞,呈90%狭窄,左主干远端70%左右狭窄。植入支架成为当务之急,但年近90岁的高龄、十分严重的基础心脏疾病,使郑爷爷面临极高的手术风险——在实施PCI植入支架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冠脉阻塞、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功能衰竭等致命风险。为了保障手术安全,唐礼江想到了ECMO技术。
“通过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辅助的适应症之一就是此类高危PCI手术。”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龚仕金主任医师介绍,ECMO即通过体外循环,把病人的静脉血通过血泵引到体外,经膜肺气体交换后,再回输到病人的动脉。作为“人工心肺”,暂时替代部分心肺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支持呼吸循环功能,保护重要脏器,避免心功能衰竭或循环衰竭时患者的脏器功能衰竭,可在保障患者组织灌注的条件下开展高危手术。
虽然看到了一丝曙光,但此次手术还是存在巨大的困难和风险:一是在70岁以上的ECMO手术禁区中,对85岁以下的老人实行该手术已极为罕见,而此次对年近9旬,且基础心脏疾病严重的患者实施手术,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先例;二是该手术全程无插管,需要在患者清醒的情况下,合理输注镇定药物、设置ECMO支撑力度,有效缓解患者紧张,防止血压不稳引发的手术出血;三是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严重,ECMO插管及辅助过程中极易出现血管撕裂、下肢血管闭塞引起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为此,由浙江医院院长严静率领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等强大的多学科团队,对郑爷爷进行了完善的术前评估,经多学科讨论后制定了清醒ECMO辅助实施PCI严谨完善的手术方案。
在医生与患者的对话中顺利完成手术
与时间赛跑的ECMO究竟有多神奇
6月27日12时,严静坐镇,龚仕金带领重症医学科的ECMO医护团队在导管室与唐礼江、普外科(血管外科)副主任叶金明主任医师、麻醉科卢星医师等数位医护人员严阵以待,轻度镇静后手术正式开始。为最大程度的避免血管损伤,全程操作在血管B超引导下进行。医生们在郑爷爷下肢的股动静脉置入管路,运转ECMO......
手术现场
此次手术过程中医生们随时和郑爷爷交流着“战况”,实施了清醒状态的ECMO辅助及PCI手术。看着暗红色的血液从郑爷爷的股静脉流出,通过ECMO氧合后的鲜红色血液再次注入体内,唐礼江告诉郑爷爷:“老郑,ECMO设备开始运转了。”“我们要植入支架了。”“好的。”“滴——滴——滴——”监护设备显示着郑爷爷平稳的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经过近5个多小时手术,造影剂显示病人的血管再通,冠脉再成形手术顺利结束。重症超声团队评估了病人心脏功能已恢复后,撤离了ECMO。
手术成功
术后,唐礼江回想起术中患者心室活动显著减弱,不禁感叹:“幸好有ECMO辅助,否则,手术中患者极可能出现急性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正是ECMO的辅助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创造了高难度PCI手术的条件。”术后不到两周就能出院
“我现在心里真畅快啊!”
术后12小时,郑爷爷可正常饮食起身,术后30小时,从ICU转入普通病房,郑爷爷行动自如、谈笑如常的样子,一点看不出他刚经历过生死攸关的大手术。得知自己再过一周就可出院的消息后,郑爷爷激动地握住医生的手说:“我现在心里真畅快啊!谢谢医生们!”
与患者合影
“这次我们应用ECMO时在细节处有了更多创新。”龚仕金介绍,比如由于患者年纪大,血管条件比一般人差很多,这给ECMO撤离时血管的修复带来很大难度。此次将血管吻合器技术引入ECMO中,即在导管撤离时,切口处不必再一针一针缝合,而是将预先埋于切口周围的线一收,立即缝合切口。这一技术最大程度避免了术后出血及血管并发症。同时,重症超声在术前评估心脏功能、置管位置、血管条件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ECMO代表着一家医院、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危重症的急救水平。此次ECMO的成功应用,刷新了全国接受ECMO辅助进行PCI患者中最高年龄的记录,体现了浙江医院在危重病,尤其是高龄急危重患者救治方面的整体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