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为中心 浙江医院严静院长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作者: 宣传统战部 阅读次数: 10203 发布时间: 2015-05-15
商报讯 (见习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张伟娟 王婷) 本周二是第103个国际护士节,浙江医院院长严静给护士们讲课时提到一句话:“大部分节日都是放假的,但是护士节当天,大家仍然冲锋在临床一线,这更体现了这份职业的神圣和使命感。我们今天加个班,多看几个病人,多做几个检查,多跟病人沟通几句,的确花了我们的精力和时间,但我们收获的是心理的慰藉。”
严静从医31年,一份理念贯穿他的整个职业生涯——疾病治疗应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知易行难,但正是这份执着坚持,让原本很有“神秘感”、“距离感”的浙江医院,因为“臻德、精术”名传四方,在普通大众中有口皆碑,也收获了无数荣誉。
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浙江医院院长严静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受到国家表彰。
载誉归来的严静谦虚地说,这不是他个人的功劳,荣誉属于浙江医院全院,更属于整个浙江的重症医学行业。
他的行程表依旧排得满满当当,5月底,他将负责全国重症医学团队奔赴新疆乌鲁木齐,为当地医生进行第二期重症医学专业资质培训。
A.推行“病患至上”理念 门诊病人满意率近100%
浙江医院曾是一座颇为神秘的医院,初建时的定位是为干部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治疗、康复的医院,也是浙江省第一家涉外医疗机构,承担某些外国国家元首、外国专家在中国的医疗保健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浙江医院与老百姓一直有着“距离感”。而如今,浙江医院已经成为了“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综合性三甲医院,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前来就医、治疗。这变化历程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便是现任院长严静。
严静院长坚持“病患至上”,看病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为中心”。
比如一位老人,因为骨质疏松,摔了一跤以后产生压缩性骨折,这种压缩性骨折以往治疗多选择卧床休息三个月,但是长期卧床可能带来新问题,如胃口差、便秘、精神状态不好、褥疮、感染等等。这样的老人,如果通过一个很小的微创手术,可以让他第二天就站立起来,疼痛也解除了,这将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浙江医院的各方面管理,处处体现出“以人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
只要是病人所需,不论来得多晚,专家都会同意加号。
检验科、影像科等相关职能科室常常加班到晚上十点,以确保病人的所有检查从预约到拿到检查报告三天之内都能完成。
病患至上还彰显在一些体贴入微的人性化关怀细节上。因为医院老年病患较多,行动不便的病患,医护人员都会多扶一把;对耳背的老年人,医护人员说话会特意声音大点、多说几遍;医务人员很少直呼患者姓名,都会尊称“老人家”、“爷爷”、“奶奶”。
浙江医院现在的病人结构,一部分还是离退休干部,约占40%。另外60%的病患是普通社会公众,其中30%来自杭州市及市郊,30%来自全省及全国。不论病患来自哪,都会感受到浙江医院的“亲切”。有数据显示,五年以来,浙江医院门诊病人满意率几乎达到100%,住院病人满意度达98%。
B.国际上提倡的多学科综合诊疗 浙江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
一家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整体办院水准和所处地位,以及关系医院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学科建设上,严静院长带领着浙江医院,始终走在学术前沿地带。
四年前,浙江医院率先开展了老年病多学科综合诊疗,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这个多学科团队,首先有一个首席专家,他必须擅长老年病的综合治疗,同时又有其它亚专科的专长。他来统筹、协调整个多学科团队。其次,首席专家周围还要有一到两位老年病医生,他们又具备另一些亚专科的特长。再加上营养师、康复师、精神卫生的医生、临床药师、护理人员,这样组成了多学科综合诊疗。”
严院长说,多学科综合诊疗是一个国际上非常提倡的模式。
比如一个老年人,他身上患有多种疾病,这次他是来看心脏问题。这时,医生就要考虑,他的心脏病是不是有其他疾病产生的影响?老人肝肾功能不好,心脏病药物是否会加重肝肾损伤?老人长期生病,营养、心理等都受之影响,哪个科室的医生能给老人提供综合康复方案……在现在细分科室的体系下,没有哪个科的医生能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病人就要跑N个科,做N个检查。现在,病人跑一趟,就能得到多方面专长的医护人员的综合诊治。
严院长认为,对于老年病,从“高精尖”的技术到“慢病”的防治管理,医院都应该去探索研究。浙江医院是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也是浙江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挂靠单位,医院承担一系列的疾病预防工作,即疾病治疗关口前移。
在严静看来,综合诊疗、全程关护对于老年病是更合理、更有效的模式。现在不少医院因为病人多,又强调病床周转率,所以只能关注病人发病的急性期,而做不到后续关护和随访。而浙江医院关注的痊愈不单单是度过疾病的急性期,而是长期的疾病转归、康复及疾病预防。
目前,浙江医院在对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老年患者照护培训,研究探索中国老年人医养护一体化模式。
2016年,浙江医院分院——浙江省老年医疗中心即将启用,这将是一所以老年病综合防治为宗旨的高水平现代化临床及研究型的综合性医院,为老年病人提供完善的一站式综合诊疗、康复服务,为本省基层医疗单位的老年医学学科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C.实现医疗资源下沉 把病人留在当地医院
作为院长,严静始终致力于浙江医院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把目光只局限在本院,而是关注、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实现医疗资源下沉,正是重要行动之一。
为了更好地服务病患,浙江医院成立了专门的“社区专家工作室”,医院的专家固定时间在社区出门诊,病人找专家不用再跑大医院。
“我们目前跟景区和西湖区的30余个社区签订了转诊协议,将服务七、八十万的社区居民。”
对杭州周边地区的百姓来说,以往每逢大病就跑杭州、上海找专家找医院是常态。现在,得益于浙江省内三级甲等医院与47家县级医院建立全面托管式合作办医关系,许多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与服务。目前浙江医院已经全面托管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安吉县人民医院,对这两家医院进行了从技术到管理的全方位支持。
严院长的记忆中有一位淳安小女孩,当年因为急性心肌炎,心跳只有30多次/分钟,随时可能心脏骤停。严院长赶去会诊,那时的交通条件没有现在好,一路上,无论是医生、病人还是家属,都急得要死。所幸最后抢救及时,小女孩躲过一劫。但在他的医生生涯中,也有病人因为等不到救治而无力回天的,让人惋惜。
“所以说,资源下沉这样的合作模式,是多么的必要。”
严院长说,未来不仅要技术下沉、专家下沉、扶持重点学科发展,还要增加资金的投入。现在浙江医院已经和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达成初步协议,计划成立“心脏介入中心”。突发心肌梗塞病人有一个小时的黄金抢救时间,但如果当地医院没有急救能力,病人就面临高风险的转诊过程。如果能够培养当地医院具备这方面的急救能力,病人的苦痛会减少很多,生还的希望也非常大。
D.浙江重症医学第一人 把ICU技术、专家送到全国
严静在他的临床专业——重症医学领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从筹建到成立,他一直在推动这个学科的发展,并连续担任第一、第二届主委,他对这个领域始终情有独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常常是一个人能否生存下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体现。
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浙江医院的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达90%以上,医院的重症医学也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而作为全国重症医学资质培训执行主任的严静院长,和他的团队一起,从2009年至今,已经为全国各大医院培训了12000多名重症医学专家。
贵州的余庆县地处黔西南的贫困地区,当地的医疗设施条件很差,很少有县级医院会设有ICU科室。这就意味着当地百姓一旦出现危重病情,必须辗转至省级医院就诊。然而位置偏僻,路途偏远,这给病人求诊造成极大的不便。
“我们把重症医学专业资质培训项目带到了贵州,在贵阳市进行培训,不仅仅让余庆县县级医院的医生可以参加,也让贵州其他县级医院的医生也有机会参加学习。”严静院长说,经过几年努力,目前贵州几乎所有的县级医院都设置了ICU科室。
2013年,培训课程走进了西藏。今年5月底,培训课程将再度走进新疆乌鲁木齐,为当地医生进行第二期重症医学专业资质培训。
下周的中华医学会第9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重症医学分会2015年年会),由严静院长牵头编纂的《中国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治疗指南》将首次发布,包括严静院长在内的全国20多位重症医学专家,历经2年多时间讨论调研、文献检索,最终成形。
“把科研成果与技术应用到临床,让更多的医生学习应用,进而病人能够享用到这些技术,最终推动整体医学的进步发展,这就是我应该做的。”严静院长说道。
每日商报2015年5月15日 18: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