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用爱传递感动 为平凡志愿者喝彩——记志愿者徐汉民老师的点滴事迹

作者: 超级管理员  阅读次数: 6463 发布时间: 2014-02-24

 

 

在浙江医院门诊大楼里,有这样一位70多岁、身穿黄背心、身体矫健的志愿者:对于病人来说,她是一位爱心天使,在前来寻求救助的疾病患者中,答疑引导、扶老携幼、倾听协调;对于医院工作人员来说,她是“同事”又是“模范”,为我们广大职工树立了一个爱心无私的好榜样。她叫徐汉民,是浙江医院第一批志愿者,是一位置身于无偿服务大众事业中的普通人,退休前她是一名浙江医院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曾担任过护士长,特别是在门诊最辛苦的岗位——“门诊咨询台”,她一干就是十几年。如今,满头银发的她以“自愿者”的身份,依然坚守在医院咨询台的岗位上,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患者,各种各样的问题,徐汉民始终以“我奉献、我快乐”为自己的座右铭,用她的悉心、热心帮助了无数需要的患者,用她的耐心、责任心化解了许多医患之间的误会,用她的专业知识为患者答疑解惑,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徐汉民说,自己当志愿者的想法特别简单,就想在退休后发挥所长,让病人在就医时能感受到方便、温暖,同时也希望能带动有专业知识的人在有劳动能力的时候,能去一些专业的机构为社会失能人员,特别是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让更多的老年人感到真正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负责浙江医院志愿者工作的门诊部护士长阮春燕说,徐汉民老师是最敬业、最专业、态度最好的志愿者。与其他志愿者不同的是,曾经是护士长的徐汉民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护理知识,尽管退休多年,她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依旧高涨,空闲时候一直在上老年大学充电,平时在家喜欢看老年护理相关知识的书籍。上岗以来,她一直以护士长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遇到年纪大的患者,她都会主动陪同;病人就诊完时,她悉心叮嘱病人如何进行家庭护理和康复,她成功的在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搭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织起一条相互信任的纽带。徐汉民常说,病人对我都很客气,简单的引导都能得到一句谢谢,让我觉得应该做的更多。医务人员是一个高风险职业,是一个付出很多、承担很多责任的职业,这些患者往往不容易理解,就可能产生一些误会,而这时,志愿者的工作就是在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服务活动增加病人对医生的理解,缓解医患关系。

有一回,医院叫号系统出了故障,系统显示直接跳过了两个号子,拿着第三个号子的病人是位性急的老大爷,一听到叫自己的号,马上冲到前头去,和排在前面的人发生了争执,当时场面特别混乱……看到这种情况,徐汉民马上赶了上去,客气的把老大爷扶到旁边,递上水、拍拍后背帮他顺顺气,“老爷子啊,您今天是为了健康才来医院的,生这么大的气岂不是更伤身体……”一看是位穿着志愿者服装,态度和蔼可亲的大妈,老大爷的态度当即也和顺了许多。在徐汉民的劝说下,老爷子心渐渐平静下来,说自己是太着急了,为了来看这个专家,一大早从临安赶过来,好不容易听到叫自己的号,太激动了。“你不用太着急,你看我们这会聊天的功夫,前面的病人估计已经看了一大半了,很快轮到你的,我帮你听着叫号,绝对错不过,到时候啊我陪你过去。”……阮春燕说徐老师有一本随身带着的小本子,只要病人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她都认认真真、详详细细的记下来,然后交给我们;同时还会把我们的改进措施和工作再反馈回病人。她工作上的这种细致和执着、对病人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使我们工作人员,也令患者为之动容,无形中令患者对医院、对我们医务人员产生了更多亲切感和信任感。很多患者再次来医院看病的时候,都会问问徐护士长在吗?

阮春燕说,每次志愿者服务徐老师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岗位的,都要坚持等到上午每一间西医诊室空了,她才下班,这个时候她的饭盒往往都已经凉了。去年,为缓解高峰时期病人挂号缴费排长队的状况,医院在门诊二楼挂号室旁边新添了一排自助挂号收费服务机,为病人带来了不少方便。但有些年纪大的病人,光靠机器上的说明和引导还是不知道怎么使用,只能站在机器面前干着急。徐汉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志愿者工作完成后,她还是没有离开,一直等到中午自助挂号机前没病人的时候,就感觉掏出眼镜,对照着上面的说明,反复联系操作,连吃饭都忘记了。现在她已经能熟练的在半分钟内帮一位病人成功自助挂上号了。徐汉民说,自己还要多学习,年纪大了,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慢,不学习的话会帮不了别人的。

2014年新年后第一天的志愿者服务,徐老师手捧着病人送的手工织锦感谢画,特别开心。织锦画上是一位身穿黄色志愿者工作服的老奶奶在帮助一位病人,画面温馨美好,手工精湛,看得出织的人花了一番心思。徐汉民说,这是她第一次以志愿者的身份收到病人的赞美,“我现在身份转变了,以前作为一名护士,也收到病人的表扬和感谢,但那是我的职责本分;现在作为一名志愿者,我认为病人的感谢是对我们志愿者们的一种认同和赞美,我特别感动。病人对我的要求不像对待工作人员一样的苛刻,引导过程中,病人看我年纪大都对我客客气气的,但这并不代表我可以马虎。”

作为一名热心又热情的志愿者,徐汉民却一直比较低调,每当有人问起她的事迹或向她提出表扬时,她都很羞涩的笑笑,摆摆手躲开来,显得有点不知所措。在大家的眼中,她一直是一个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热情希望的人,但其实,她的生活经历颇为坎坷,家境也略有困难。徐汉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小时候高烧后失聪,小儿子溺水去世,她深深的明白老年人的孤单与无助。从浙江医院招募志愿者以来,作为第一批来应聘的志愿者,她一开始便主动要求在医院最忙的时候(每周一上午)前来服务,从来没有请过假,每个周一的上午7点,她都骑着自行车准时报道,风雨无阻。徐汉民说:“年纪越大的病人通常性子越急,约好今天的专家门诊,老人们在7点多就会到医院,有的甚至更早,这时候,如果有个工作人员能给他们排好队,安抚他们不要着急,在医生到岗后,就可以马上看病,效率很快。所以,我通常会早点过来。” 老年人年纪大,常伴有多种疾病,很多时候一个老年病人来医院需要跑几个科。遇到这样的病人,徐汉民至始至终陪伴,直到病人就诊结束。有时候,都到了中午休息时间,她也不在意。徐汉民说,自己年纪也大了,但好在身体硬朗,看着其他老年病人在医院就诊,就想过去帮忙。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年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这是好事。我们更要营造一种方便老年人就医的环境,这样他们就愿意跑医院,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努力。除了在医院做志愿者之外,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就医方便、安心,徐汉民自发在社区成立了工作小组,老年人有不舒服时,尤其是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可以先咨询小组,小组成员提供挂号、咨询专家及陪伴就医等服务……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看着老年患者带着病痛而来满意而归,我自己也得到了精神和心灵的满足。”徐汉民说到,“一个人的力量虽渺小,但影响可放大数倍。我是一名平凡的老年志愿者,但我愿为社会奉献所有的光和热。”徐汉民的故事感动着浙江医院的每一位员工:在职时,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退休后,她无私奉献,持之以恒。她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浙江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病人需求第一”、“全程关护”的医院核心宗旨,她为我们年青人树立一个好榜样:无私奉献、传递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