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宣传

护目镜很容易就沾上水雾 我“叶一针”的名声怕是要毁了

作者: 宣传统战部  阅读次数: 6174 发布时间: 2020-02-25

医生有多重要 护理姐妹就有多重要

浙江已派出援鄂医务人员 1990人 护理人员几乎是医生的 两到三倍

她们是与患者接触最多最危险的群体

“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团队,就是我们的护理团队。医生有多重要,我们的护理姐妹们就有多重要。”

昨天,“硬核”医生——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提到,抗击新冠肺炎这场硬仗,护士的作用不容忽视。

浙江派出援鄂医务人员1990人

每批的护理人员

几乎都是医生的两到三倍

张文宏说得不错。2月11日晚央视《新闻1+1》节目,曾公布过一组数据:截至2月9日24时,全国共有19800名左右的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其中护士约14000人,约占75%,其中90%以上是女性。据昨日新华社消息,目前,全国地方和军队系统已派出4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

而在我们浙江,截至2月19日,浙江省共派出支援湖北医务人员1990人,其中,护理人员占了很大比例,几乎是医生人数的两到三倍。

1月25日,浙江派出第一批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141人,其中42名临床医生,93名护理人员;

2月9日,杭州派出第三批医疗队266人,临床医生60人,护理人员200人;

2月14日,浙江第四批援武汉医疗队453人,其中医生115名,护士320名……

这些护士大多是来自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内科等专科的护理人员。

护士的工作量非常大 做的都是和患者接触非常密切的护理工作

在抗疫一线战场,护士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月11日晚,主持人白岩松现场连线中华护理学会吴欣娟理事长,了解一线护士抗疫的情况到底如何?

白岩松:今天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的负责人说现在在武汉90%-100%的患者都需要补充氧气,20%-25%的患者都需要密集护理,5%-10%的患者需要一定程度的机械通气,这对卫生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是不是大部分都要由护士来承担这个密集护理?

吴欣娟理事长:密集护理就是说,很多的工作,实际上是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去帮患者解决问题,像上呼吸机、气管切开、上ECMO等这样的危重患者,护士不仅每天要做一些治疗性护理,如每天要给患者吸痰、管道护理等,还要给患者做生活护理,如给患者翻身、口腔护理等一些基础护理工作。同时,还要做一些消毒隔离等相关防范工作,这些和非传染性的病房还不一样,可以说护士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都是在做跟患者接触非常密切的护理工作。

她们是与患者

接触最多、最危险的群体

在隔离病区,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人,很多治疗的实施都需要护士来完成,尤其是重症病区,患者所有的护理几乎都依赖护士,包括饮食、大小便、气道管理,一刻都不能离人。如果是重症监护室里,病情危重的病人,护士还要随时监控各种监护设备的情况,要为患者进行补液等专业操作。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由于资源、人员的紧缺,护理人员们往往付出更多。

特别要说明的是,护理人员中,除了“姐妹”,还有“男护”。像浙大邵逸夫医院,支援荆门单独组建的35人呼吸危重治疗团队中,有16位护士,其中11位男护士,5位女护士。

昨天,快报记者连线几位援汉护士,了解她们在一线抗疫的真实情况。

护目镜很容易就沾上水雾

“叶一针”的名声怕是要毁了

叶蕾:浙江医院ICU护士。浙江省第二批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支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对叶蕾来说,早就没了几月几号、星期几的概念,只有白班、夜班、休息,再白班、夜班的轮回。

叶蕾是重症组的护理副组长,前阵子,防护物资不够用,节约防护物资的方法就是把每次穿上防护服后的工作时间拉长,原来4个小时一班,变成了6个小时一班。

“如果是早上9点到下午3点的班,需要6点30左右起床,不敢吃稀饭,也不敢喝牛奶喝水,7点半出发赶到医院开始各种准备工作。我们都会在里面穿上安心裤,然后严格按照防护要求穿上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因为这一套穿上之后,是整整6个小时。”

叶蕾曾获浙江医院护理技能大赛第一名,扎针又稳又准,人称“叶一针”,但穿上防护服,扎针难度大大增加了。

“有时候护目镜很容易就沾上水雾,到后面,只能看见一个模糊的影子,非常妨碍视线。”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该给患者扎针还是得扎针,该给患者翻身,还是得翻身。叶蕾开玩笑说:“我‘叶一针’的名声怕是要毁了。”

不吃不喝高强度工作6个小时,几近虚脱。从隔离区走出回宾馆,漫长而又筋疲力尽,有一次下班回到酒店,她吐到排山倒海,明明已经近十个小时没有吃任何东西了。

“6小时一班强度确实很高,后来防护物资稍稍缓解了,变成了4小时一班,感觉好多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好像很快就过去了!”叶蕾口气是轻松的,但其实就在前几天,组里两位护士都在工作中晕倒了。

这阵子,为让患者的氧饱和度提高,普遍需要采取俯卧位通气,“有个患者180斤,我们几个人穿着防护服搬动他非常困难,一移动就一身汗。”可是看着他来之不易的90%以上的氧饱和度,又感觉一切都那么值得。

很多患者气管插管,不能说话,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护士们又戴着层层口罩,说话也费力。于是,叶蕾她们画了很多示意图,可爱的、卡通的,让交流变得方便,而这并不仅仅是为了交流,更是一种温暖。重症病房里,除了机器的滴滴声和消毒水的味道,也少不了这样的温暖。

来源:都市快报

记者 陈彦汝 通讯员 王婷 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