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宣传

腔癌病人术后要回病房却被“拦”在ICU

作者: 宣传统战部  阅读次数: 7374 发布时间: 2019-09-02

    商报讯 (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王婷 郭俊) 提起ICU,也就是“重症监护室”,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一组画面:病人插满管子躺在床上,医护人员满脸凝重,而一门之外,家属满含泪水和希冀,乞求生的渴望。而需要被送进ICU的患者,也被多数人理解为只有生命垂危了才需要这么做。
    “不要觉得进ICU是为了抢救,其实它对早期病情预警及阻止病情恶化的意义一样重要。”从医30余年,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龚仕金说,重症医学源自外科、传染病,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医学新学科,且跨学科、跨专业。ICU里配备了先进的脏器监测及支持设备,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技术上,都能给予患者最佳生命保障。

    口腔癌病人术后被“拦下”
    早些年,作为浙江重症医学专业领域的大咖,龚仕金参与指导过很多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建设。在那些医院指导时,他也曾“拦”下了很多患者。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病例,是一名53岁的口腔癌患者,肿瘤长在上颚位置,肿瘤切除手术完成后患者被送到了复苏室,待麻醉复苏后,麻醉医生判断病人可以回到病房了,但我不同意。”龚仕金说,当时病人血压、心跳、呼吸均在正常水平,唯有一项监测数值超标——血乳酸。血乳酸是临床上判断患者组织缺氧的重要指标,正常人一般小于2mmol/L。大于4mmol/L为高乳酸血症,表明患者可能存在组织灌注不足、组织缺氧的情况。该患者当时的乳酸值为4mmol/L,尽管生命体征看上去稳定,但患者可能已经处于休克代偿期,建议转入ICU密切监护治疗。
    听了龚仕金的分析,当时麻醉医生半信半疑,但很快情况就由不得他们多想了。患者很快出现意识模糊,血压下降,少尿等休克症状,复查血乳酸值持续升高。龚仕金立即进行了补液等抗休克治疗,经过加强治疗,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预估病情发展以第一时间救治
    ICU常被认为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目前社会公众对ICU的普遍认知。而龚仕金“拦”下这个患者的故事,说明了ICU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即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进展进行早期判断和预警,尤其是在休克的诊治方面。
    “休克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灌注和细胞氧合不足的临床综合征,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而在休克的早期,由于人体内的各种代偿机制作用,患者的生命体征可能‘正常’,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如致病因素不能及时纠正,患者很快会进入休克代偿期,出现意识昏迷、血压下降、无尿等症状,甚至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检查以及借助一些早期预警指标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
    龚仕金说,人们常说“外科医生开刀,麻醉医生保命”,其实有时“保命”还需要来自ICU医生的助力。对于一些病情较重或者年龄较大的手术患者,通过综合评估,预计术后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或其他风险的高危患者,会将其转入ICU进行密切监护治疗,通过ICU 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可在第一时间发现各种风险并尽早治疗。
    救治成功率达到90%,更是“人文爱心科室
    而老年人是很多危重疾病的高发群体,也是入住ICU最常见的患者群体。因此,擅长老年病诊疗的浙江医院结合老年患者的特点,制定了一套多学科会诊(MDT)流程,即针对存在风险的高危老年患者,由医务部牵头,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会诊,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入住ICU,以防范危重病情的发生。
    龚仕金说,到今年,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建科已满30年。随着医疗技术及生命支持设备的进步,目前浙江医院ICU的病人救治成功率已达到90%,科室也在人文上下足功夫,成为了受到全国表彰的“人文爱心科室”。
    面对病人,医护人员每天坚守旁边,治疗的同时不忘关怀鼓励;家属探访时,医护人员不仅告诉他们病人的病情情况,还把病人当天的反应表达过的意思都一一告知;出院回归社会后,科室定期电话、微信回访,关怀病人。

    2019年8月31日 《每日商报》 05版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