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宣传

全省最长天轨训练系统 减轻负重助步态重建 偏瘫患者轻松“行走”

作者: 宣传统战部  阅读次数: 7102 发布时间: 2018-09-04

    本报记者 曹漫 通讯员 吴婧
   周长60米的银色圆环、左右两边有2副悬吊带,一位年轻人背着其中一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缓缓向前走。8月20日,记者在浙江医院三墩院区看到世界领先、全省最长的丹麦Guldmann天轨悬吊训练系统。它又称为顶置轨道移位系统,该设备轨道安装在空中,可将患者悬吊起来,训练行走能力。“天轨”设备可承重300千克,360°保护患者,大幅度提高康复者的安全感和协调性,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八旬偏瘫患者 康复月余可行走
  在浙江医院三墩院区住院部,记者见到了86岁的诸葛爷爷。2个月前,来自金华兰溪诸葛八卦村的诸葛爷爷因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疾病急性期过后,家人听闻浙江医院三墩院区开业,便将他送到此康复。
  “刚进来时,我是被抬着进来的,左手和左脚都不会动。”诸葛爷爷说,那时他连话都说不清楚,更别提走路了,心里很是焦急。
  医院对诸葛爷爷的身体状况进行各方面的评估后,为其量身定制了训练处方。“除了康复理疗训练,我们这里还有了许多智能康复设备,所有设备带有反馈,患者用多少力,都是可见的,不但病人看得见,还可以提前进行预设,提升安全性,防止因力量过大导致受伤或力量过小没有达到训练目的。”浙江医院康复治疗中心治疗师长汤洋说。
  “一开始,我练的时候,只能先悬挂在那里,练了两三天,康复师调节了悬吊带,我就可以走几步了,到后来,就可以越走越快。”诸葛爷爷说,有了悬吊带的保护,就不会摔跤,感觉很安全。他还当场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基本已恢复的语言能力——流利地背诵了家训《诫子书》。
  “现在在家人的看护下,我能走到病房走廊的尽头,有100多米呢。”诸葛爷爷高兴地说。
  浙江医院三墩院区康复医学科护士长楼巍敏介绍,像诸葛爷爷这样的高龄患者,康复才1个多月,现在语言能力、四肢功能都恢复得很好,除了他本人有强烈的康复欲望外,与精心的康复治疗也分不开。

 

骨折卧床两月 重新“独立行走”
  29岁的林先生,今年4月因车祸导致右侧骰骨下段骨折。4月底,林先生在事发地就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医生嘱咐其卧床休息,这一躺便是2个多月。那时的林先生,膝关节已变得非常僵硬,并且无法弯曲。
  7月初,林先生来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康复医学科就诊,经评估,浙江医院康复医学科郑绍敏医师为其定制了康复方案。“当时,林先生内心极其渴望能重新走起来。”郑绍敏回忆道。
  针对患者的康复愿望,医生决定让林先生使用天轨康复系统。在这套系统的帮助下,短短几天就可以很好的完成迈步以及辅助步行。
  郑绍敏表示,天轨系统是用来帮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辅助设备,既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其跌倒,又起到步行锻炼、肌肉康复的作用。“林先生的康复计划包括减轻负重和步态重建两方面。我们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采用的是1/4负重,接下去循序渐进,达到1/3负重、1/2负重以及全负重,最终使患者自行行走。”
  记者采访时,林先生已康复出院。
  “之前他的膝盖都是僵直的,来这里康复训练3天就能稍微弯曲了。”对于2个月来迈出的这第一步,林先生当时很激动,之前因为膝关节僵硬,一直害怕下地。借助这套天轨系统,感觉走起来很自然,行走的恐惧感大大降低。
  郑绍敏称,林先生损伤平面以下的肌肉力量有了很大的进步,就伤病预后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像林先生这样的年轻患者,恢复也会快些。”

 

量身定制方案 更好地适应生活
  除了省内最长的天轨系统,浙江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还从多方面入手,将“数字化”“精确化”“针对性”等理念融入其中。“中心主要面向各个科室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包括中风、脑外伤后神经系统的康复,骨折、车祸伤后的骨关节康复,心梗、慢阻肺患者的心肺功能康复等。”浙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中心主任林坚说,“我们的康复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为主要目标。”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康复医疗中心还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康复室,模拟现实的家居环境:锅、碗、瓢、盆、砧板、煤气灶、被子、床……情景再现厨房、卧室等,旁边还有步行阶梯,让患者可进行爬楼梯的康复训练,让患者在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中,进行功能训练和康复,从而更好地适应日后的生活,能够照顾自己。

    《浙江老年报》 9月4日 7版 颐养·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