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腹痛三年终于找到原因 援疆医生因地制宜创新带教模式

作者: 宣传统战部  阅读次数: 6013 发布时间: 2017-09-14

8月26日,52岁的维族大伯吐鲁洪·马木提再一次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丛主任,你还记得我吗?我的肚子再也不疼了,是你治好了我的病,我是专程来向你道谢的。”他紧紧握着援疆医生浙江医院消化内科丛衍群副主任医师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困扰患者3年的腹痛

终于找到病因

原来,吐鲁洪·马木提大伯是丛衍群三个月前诊治过的患者。当时,吐鲁洪·马木提大伯说他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已有三年之久,因工作繁忙,未正规治疗过,一直以为是胆囊炎,且每次发作时自服消炎利胆片,此次疼痛厉害才来医院就诊。

丛衍群根据吐鲁洪·马木提大伯的描述,考虑为上消化道疾病,通过胃镜检查发现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呼气实验结果证实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我们给予患者规范化抗Hp治疗后,还继续完成抗溃疡疗程。”丛衍群说。目前,吐鲁洪·马木提大伯腹疼不适完全缓解,复查胃镜结果显示溃疡愈合。

查出致病原因

因地制宜提升科室科研水平

丛衍群介绍,因饮食习惯的原因,新疆人肉类摄入量大,导致当地消化道肿瘤患者较多。来医院检查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中,有60%患有幽门螺杆菌,而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Ⅰ类致病原,所以根治很有必要。

“在这里,不仅患者对于幽门螺杆菌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而且医生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诊疗水平也有限。”丛衍群认为只有提高当地医生的诊疗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幽门螺杆菌高发的问题。为此,针对科室医生临床与科研相对薄弱的现状,丛衍群鼓励大家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并切实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此外,他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结合科室门诊就诊量较大的病种,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汇集几个有代表性的病例,有针对性地制作了课件,在科室内作专题演讲与研讨,指导医生们进行相关临床课题的酝酿、设计与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科研热情,并促进了临床诊疗的进一步规范。“我之前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感到较困难,经过丛主任的培训,现在诊治这样的病例已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一位刚来医院的年轻医生马文颖说道。

因在促进医院科研水平方面所做的贡献,丛衍群受到大家一致认可和肯定,于今年9月被任命为当地医院科教科副主任,主要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协助科研管理等工作。

创新带教模式

发挥援疆医生传帮带作用

援疆期间,丛衍群除了紧张忙碌的日常医疗工作外,还时刻牢记作为一名援疆医生肩负的传帮带使命,积极创新带教模式,“授人以渔”。

他在科室内设置常态化小课堂,改变过去由一人讲大家听、主任医师讲住院医师听的传统模式,以消化内科常见病及常见危重病例为课题,利用每周四早晨固定的“读书报告”时间,让每位医师轮流“授课”,采取提问、互动、答辩的新模式,提高了每位医生参与的兴趣,调动了大家学习业务、钻研技术的主动性、自觉性;通过指定“病毒性肝炎的诊治规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新进展”“肝纤维化及其并发症的诊治”等17个课题,提前下发给科里每一位医生,授课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搜集资料,精心制作课件,全面调动大家学习业务、钻研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讲课者更积极、听课者更有收获。

针对内镜中心医生少、病人多的实际问题,他重视培养医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消化内科医生到内镜中心值班,更好掌握内镜操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选送传帮带学员赴浙江进修学习,为后续内镜下高级诊疗操作打好基础,以期更好地满足病人需求。

丛衍群表示,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诊疗水平和技能水平是一项长期任务,它关系到各族人民的身心健康。“作为援疆专家,我希望在援疆的每一天都能发挥作用,不仅帮助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还要让自己的传帮带学员早日成长起来,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