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61岁的何先生(化名)从浙江医院三墩医院出院,回家前,他的妻子给医院手写了一封诚意满满的感谢信,为浙江医院医护团队“精湛的医术,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暖心的人文关怀”大大点赞。

房颤引起脑梗死,术后仍危险
何先生夫妻俩都是一所高校的退休老师,何先生患有高血压、房颤、心衰及慢阻肺,妻子的身体状况也不佳。7月6日晚,夫妻俩如常分头休息,7月7日凌晨,何先生从睡梦中醒来,发觉自己左侧肢体无力,直至六七个小时后才被家人发现送至三墩院区。颅脑CTA显示,何先生右侧颈内动脉闭塞,结合左侧肢体偏瘫、失语等症状表现,已经造成脑梗死。
脑梗死静脉药物溶栓治疗必须严格控制治疗“时间窗”,即从发病到接受静脉溶栓的时间在4.5小时以内,已经超了“时间窗”,应该怎么办?时间就是大脑!为患者挽救更多的脑细胞,降低失语、偏瘫等后遗症,接到消息的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吴炯主任医师、郑超波副主任医师及高宇海医师紧急为患者行颅内动脉取栓术,为其开通了闭塞的右侧颈内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的M2顶枕支,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等功能血管,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然而何先生的情况依旧险象环生。
这一切是因为,何先生的脑梗死由房颤引发,而他的心脏被此次脑梗死后全身应激反应所累及,变得更加羸弱,情况不容乐观。

心脏“筋疲力竭”,ECMO救命
成功取栓后,何先生发生了心脏及呼吸衰竭,两肺弥漫性病变,血氧饱和度80%都维持不到……被送进了ICU。
一定要全力助其度过危险期!在患者的心肺“筋疲力竭”无法提供生命支持时,可以由ECMO仪器代替心肺工作,让患者心肺得以充分休息。浙江医院ICU(三墩)副主任许强宏主任医师当机立断,快速判断,启动重症医学“救命神器”ECMO。接到任务后,ECMO团队立即行动,为患者建立了ECMO体外循环支持。
作为高度精密的仪器,ECMO运转时,仪器、心脏、肺脏、氧压、流量、转数……环环相扣又相互影响,不仅是对仪器运转情况做到精准化管理,更是对患者的精细化护理。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陈上仲副主任医师介绍,经过ECMO支持下的优化心功能、脑灌注等治疗,患者的身体情况很快好转,成功实现ECMO撤机后转到了普通病房,后续顺利出院,无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

高温下,这类疾病需重点防范
脑卒中(脑梗)是目前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病因在心脏,发病在脑,心源性卒中占缺血型卒中比例达到20%以上,房颤又是心源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吴炯主任医师介绍,房颤时,患者的心律跳动不稳定,血液在心房的流动为湍流,这种流动方式极易于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进入人体循环动脉,随着血液流向身体各处,如常见的脑部血管,可诱发动脉栓塞,也就是脑梗死。
最近正值“火炉天”,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水分随着呼吸、流汗、皮肤蒸发快速流失,血液黏度增加,更易导致房颤引发脑梗。吴炯建议,已经发生过房颤的患者,一定要把预防脑卒中当成头等大事,加强对非持续性房颤的监测,通过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降低卒中风险。另外日常生活中还要保持饮食清淡,心态平和,避免过饥过饱、大喜大悲等不利因素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