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2月27日下午,一场跨越八百多公里、汇集多名重量级专家的连线顺利进行。在浙江医院三墩院区远程会诊中心,浙江医院党委书记严静领衔重症医学科、放射科、感染疾病科、呼吸内科等专家组成的浙江医院专家团队,连线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浙江医院与援鄂浙江医疗一队、二队的危重症专家以及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的各位专家争分夺秒、精益求精地分析研讨每一个病例的疑难问题,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结合武汉一线救治条件,提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应对方案,为武汉一线的新冠病毒肺炎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加周到、细致、专业的服务。
危重症专家齐集
前后方“强强联合”
严静表示,浙江医院始终贯彻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援鄂作为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战场”,为了打赢这场战役,我们义不容辞。“我们充分整合了专家、后勤、互联网等各项资源,不管在前线还是大后方,只要有需要,我们都会充分调动整个专家团队优势,共享救治经验,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在武汉前方,众多危重症专家齐聚,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与浙江省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浙江医院副院长宋柏杉,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分会副主委杨向红,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黄立权,浙江医疗二队驻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重症组组长兼科主任蔡菁,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ICU主任朱伟,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胡伟航等,通过视频与浙江医院三墩院区连线。
下午3点,会诊正式开始。浙江医院三墩院区远程会诊中心大屏幕开启,实时传输前方与后方的医护人员影像,以及患者的各种数据。
宋柏杉首先介绍了浙江医院援鄂医护人员在前线的工作情况:“大家一切安好,请你们放心,有你们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更加充满动力为战胜武汉疫情贡献全部力量。”
远程会诊论对策
新冠危重症多学科病例讨论
千里相隔,如在咫尺。会诊中的危重症新冠患者是一名64岁的男性。蔡菁首先对其情况进行回顾。分为病史、诊断结果、入院后部分生理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入院后用药、诊疗等部分展开。
“患者目前持续镇静镇痛状态,RASS评分-2~-1分”“氧浓度70%”“呼吸频率22次/分”“2月25日腹泻明显,水便样,共7次,量多”,蔡菁一边介绍,患者各种病理数据和影像学报告则实时出现在后方的大屏幕上。大约15分钟后,蔡菁详细介绍完患者的情况,并表示希望能够获得下一步治疗的建议。
在回顾治疗经过、复习系列影像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及一系列呼吸机参数后,浙江医院专家团队围绕该患者的感染、低氧、用药等问题,结合肺部CT影像变化情况,对于后续治疗方案与前线专家展开详细的讨论。
在讨论阶段,双方专家团队结合研讨细节,对呼吸机、抗生素的使用以及内环境的稳定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及调整。截止发稿前,该患者通过双方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病情有了较明显的好转。
“此次联合会诊阵容庞大,集聚了国内危重症领域的多名专家一起在线上研究讨论新冠患者的治疗方案。通过前后方医护人员对病例的分享,以及多学科专家点对点的商讨,不仅能够为前线的专家医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能让后方的专家医护团队经历“实战”,总结经验。这样的远程会诊还将以常态化呈现,出现在更多更广的区域和领域,对进一步提升危重症救治水平,挽救更多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有着深远的意义。”严静总结道。
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浙江医院与援鄂浙江医疗一队、二队的危重症专家以及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的各位专家争分夺秒、精益求精地分析研讨每一个病例的疑难问题,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结合武汉一线救治条件,提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应对方案,为武汉一线的新冠病毒肺炎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加周到、细致、专业的服务。

危重症专家齐集
前后方“强强联合”
严静表示,浙江医院始终贯彻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援鄂作为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战场”,为了打赢这场战役,我们义不容辞。“我们充分整合了专家、后勤、互联网等各项资源,不管在前线还是大后方,只要有需要,我们都会充分调动整个专家团队优势,共享救治经验,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在武汉前方,众多危重症专家齐聚,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与浙江省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浙江医院副院长宋柏杉,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分会副主委杨向红,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黄立权,浙江医疗二队驻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重症组组长兼科主任蔡菁,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ICU主任朱伟,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胡伟航等,通过视频与浙江医院三墩院区连线。
下午3点,会诊正式开始。浙江医院三墩院区远程会诊中心大屏幕开启,实时传输前方与后方的医护人员影像,以及患者的各种数据。
宋柏杉首先介绍了浙江医院援鄂医护人员在前线的工作情况:“大家一切安好,请你们放心,有你们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更加充满动力为战胜武汉疫情贡献全部力量。”
远程会诊论对策
新冠危重症多学科病例讨论
千里相隔,如在咫尺。会诊中的危重症新冠患者是一名64岁的男性。蔡菁首先对其情况进行回顾。分为病史、诊断结果、入院后部分生理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入院后用药、诊疗等部分展开。
“患者目前持续镇静镇痛状态,RASS评分-2~-1分”“氧浓度70%”“呼吸频率22次/分”“2月25日腹泻明显,水便样,共7次,量多”,蔡菁一边介绍,患者各种病理数据和影像学报告则实时出现在后方的大屏幕上。大约15分钟后,蔡菁详细介绍完患者的情况,并表示希望能够获得下一步治疗的建议。

在回顾治疗经过、复习系列影像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及一系列呼吸机参数后,浙江医院专家团队围绕该患者的感染、低氧、用药等问题,结合肺部CT影像变化情况,对于后续治疗方案与前线专家展开详细的讨论。
在讨论阶段,双方专家团队结合研讨细节,对呼吸机、抗生素的使用以及内环境的稳定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及调整。截止发稿前,该患者通过双方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病情有了较明显的好转。
“此次联合会诊阵容庞大,集聚了国内危重症领域的多名专家一起在线上研究讨论新冠患者的治疗方案。通过前后方医护人员对病例的分享,以及多学科专家点对点的商讨,不仅能够为前线的专家医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能让后方的专家医护团队经历“实战”,总结经验。这样的远程会诊还将以常态化呈现,出现在更多更广的区域和领域,对进一步提升危重症救治水平,挽救更多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有着深远的意义。”严静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