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赵先生(化名)第一次脑梗(脑卒中),当时他在搬家后出现左下肢脚踩棉花的无力感,被确诊脑梗后吃了一周药,后来自行把药停了;
6个多月前,第二次脑梗又找上了他,左下肢无力的他依旧没引起足够重视,未接受治疗;
1个月前,第三次脑梗来了,左下肢无力更严重了……
为什么脑梗会在他身上反反复复发作?在浙江医院“小而强”心源性卒中门诊就诊后,今年69岁的赵先生总算找到原因,自己总是脑梗,竟是因为心上有个“洞”——卵圆孔未闭。接受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医院院长毛威教授实施的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他的身体状况保持稳定。

心源性卒中:发病在脑,病因在心
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现已成为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人群)死亡的首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65%。心源性卒中,或称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则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30%。
毛威介绍,心源性卒中按照病因可分为房颤(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力衰竭、既往心肌梗死后持续性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室壁瘤、卵圆孔未闭、左心室心肌致密性不全等。一般来说,老年人群发生心源性脑卒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房颤;而年轻人群发生不明原因脑卒中,有很多原因与心脏结构相关,如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
心源性脑卒中的特点是多发栓塞、反复发作,致死致残率较非心源性脑卒中更高。而且,心源性卒中在栓塞之前可能完全没有症状,发病突然,这就导致其风险更高。因此,这类疾病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常见病因包括房颤、卵圆孔未闭
心脏疾病是如何引起脑部问题的?以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房颤为例:当房颤发作时,快且不规则的心房跳动会导致左心耳内出现涡流,一旦房颤持续数小时,左心耳血栓便有可能形成,形成的血栓如果脱落,会引起动脉栓塞,其中脑栓塞最为常见。
64岁的朱先生(化名)3年前经历过一次脑梗,接受溶栓治疗后近期再次脑梗发作。毛威强调,房颤患者通常需要口服抗凝药来预防左心耳形成血栓,以预防心源性卒中,口服抗凝药对已经形成的血栓也可以起到溶解作用。但如果患者像朱先生这样对于口服抗凝药物依从性不佳,或有禁忌症(如存在易出血风险),经综合评估后,可通过左心耳封堵术的介入手段,来达到预防心房内血栓形成、预防脑梗发作的目的。近期接受左心耳封堵术后,朱先生恢复良好。
卵圆孔未闭也是心源性脑卒中的一个常见的原因。根据最新的统计,成年人中有约20%到40%存在卵圆孔不完全闭合,留下一条小裂隙。有研究表明,如果有直径大于4mm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缺血性脑卒中或复发的风险均明显增加。而这个问题,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安排患者接受发泡实验、右心声学造影才能发现。

多学科团队为患者保驾护航
为提高对疑难疾病的诊疗水平,聚焦群众关注的常见、高发、疑难疾病,加快新技术、新药品、新疗法落地,打造全国领先的临床特色诊疗品牌,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群众,去年开始,我省鼓励各大医院打造一批“小而强”的临床创新团队,浙江医院“小而强”创新团队心源性卒中团队是全省首批公布的团队之一。
本团队涵盖了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科、康复医学科、医学影像科、超声医学科、医学检验科等学科,及全省中西医结合循环系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和创新中药工程研究中心及浙江省脑血管病精准诊疗工程研究中心的骨干专家,以心源性卒中为切入点,重点关注心源性卒中的一二级预防、急性期救治及康复全过程,旨在建立心源性卒中事件“预防—诊断一治疗—康复”的全链条诊疗模式,帮助患者进行心源性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及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