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挖挖……杭州小伙一个“常规”动作上热搜!
作者: 社会发展部 阅读次数: 247 发布时间: 2022-11-14
挖鼻孔居然上了热搜
到底怎么回事?
近日,杭州一小伙因为
长期挖鼻孔形成血管瘤
冲上热搜
此前,深圳有个8岁男孩
因为挖鼻子挖成鼻前庭疖肿
进而引起了细菌性脑膜炎
一项调查发现,91%的成年人承认会经常挖鼻孔。除了可能增加未来患“老痴”的风险外,常挖鼻孔还有这些风险。
常常挖鼻孔
危害居然这么多
01
污染鼻腔
我们的指甲内隐藏着数不清的细菌、病菌,即使勤洗手,也不能保证手指时时刻刻都是干净的。
频繁用手挖鼻孔,容易造成鼻腔黏膜破损,尤其是鼻黏膜比较脆弱的儿童。如果经常抠挖,反复的刺激可造成鼻前庭炎等疾病。
02
伤害呼吸道
鼻前庭皮肤受损后,会损失不少鼻毛,降低其过滤粉尘和病原体的能力,削弱了鼻腔的第一道物理屏障,进而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03
引发肺炎
如果病原体通过挖鼻孔的动作进入鼻腔,并侥幸躲开鼻毛屏障,随着呼吸深入呼吸道,便有可能引发肺炎,尤其是遇上专攻肺部的肺炎链球菌。
一项发表在《欧洲呼吸期刊》的研究曾将40名健康成年人分为4组进行试验,让他们分别用手蘸取带有肺炎链球菌的水或干粉,做出“湿揉”“干揉”“湿挖”和“干挖”的动作,结果显示,“湿揉”“湿挖”组的肺炎风险更高。
04
感染颅脑
人体本身存在着完整的血脑屏障,一般情况下,病菌很难进入颅内,但是有一条“小路”很容易被忽视,那就是面部“危险三角区”。
面部“危险三角区”以人的鼻梁根部为顶点,至两侧嘴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它包括人的上下唇、鼻子以及鼻翼两侧等主要面部器官。
这个区域血管丰富,且通过海绵窦与颅内相连。
海绵窦是头部血管和神经的“交通枢纽”,大脑中不少静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的血液都汇聚到这里,还有不少神经也从这里通过。
浙江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许敏达主任医师表示,如果鼻黏膜受损并伴有细菌感染,感染逆行扩散至海绵窦,则可能引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进而可能引发颅内感染,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需及时就诊。
实在忍不住
正确洗鼻这样做
鼻腔里普通的分泌物不需要天天清理,鼻毛本身有一定自洁能力,鼻涕也算是“内置的空气净化器”。
鼻腔的黏液可以给吸入的空气加温、加湿、净化;阻挡细菌、灰尘,防止它们进入体内。
所以,尽量还是少挖鼻孔吧。但如果实在难受,到底应如何清理鼻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