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学术思想研究

金肖青教授针灸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经验总结报告

作者: 金肖青名中医工作室  阅读次数: 6424 发布时间: 2021-03-22

金肖青教授针灸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经验总结报告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帕金森) 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表现以运动和非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其中运动症状在临床上更为多见,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推测,到2030年左右,我国帕金森患者将达到500万。帕金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研究证实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障碍和丢失是帕金森运动症状发生的共同基础。目前帕金森运动障碍的治疗仍以左旋多巴等西药为主,但随着疾病的进展,药物种类和剂量的调整,可出现便秘、睡眠障碍等不良反应,也可诱发运动波动和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加重运动障碍,也是其致残的重要原因。

中医对帕金森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改善帕金森运功症状方面有较好的疗效。金肖青教授通过翻阅古籍中相关记载,分析总结古代及现代医家对该病的认识,结合临床经验,在帕金森运动障碍的治疗上有自身风格。本章节总结金肖青名老中医治疗帕金森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经验,希望对同行临床诊疗有所裨益。

一、帕金森病的中医学认识

1.帕金森病在中医文献中的病名演变

中医学对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早有认识,其最早的相关描述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比如 “强直”、“掉”、“收引”、“振掉”等记载。但中医古籍中无明确提出帕金森病的中医病名,中医学认为其属于“颤证”、“振掉”等范畴。

2.古代文献对帕金森病病因病机的阐述

关于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古今医家对其有不同论说,随着研究日益增多, 对其认识逐渐趋于完备。帕金森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本虚是发病基础,标实为发病依据,内风为发病动因,病位在脑、筋脉,主要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医学纲目·颤振》也有言:“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扁鹊心书》载:“手足颤摇不能持物者,乃真元虚损。”;《医碥·颤振》亦云:“颤,摇也;振,动也。亦风火摇撼之象, 由水虚而然。风木盛则脾土虚, 脾为四肢之本, 四肢乃脾之末, 故曰风淫末疾。”本病以肾为根, 脾为本, 肝为标,主要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的退行性病变。其主要病机有风阳内动, 痰热动风,气血亏虚,阴虚风动,阳气虚衰等。

风阳内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可见帕金森患者出现的肢体震颤摇动、强直等症状,皆属风象,与肝相关。肝主身之筋膜, 乃风木之脏, 气风内动, 筋脉不能任持自主而发为震颤。各医家对风阳内动致帕金森病也有较多论述,张景岳《类经·疾病类》注:“掉,摇也……风主动摇,木之化也,故属于肝。”明·楼英《医学纲目·颤振》云:“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疭,其势为缓。”《医学纲目·颤振》亦云:“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这些记载映证了《黄帝内经》肝风内动的观点,阐述了肝风内动的病机。

痰热动风:中医认为帕金森病机属本虚标实。“痰浊生风”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唐·孙思邈言:“痰热相感而动风。”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有述“颤振者, 病人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 筋脉约束不住, 而莫能任持, 风之象也,” “非寒禁鼓栗, 乃木火上盛, 肾阴不充, 下虚上实, 实为痰火, 虚则肾亏。”明·汪机亦有“有因痰火塞窒经隧, 有气血不能引导, 血与津液无以荣养筋脉”等论述。指出帕金森的病机为痰热内蕴, 热甚动风, 筋脉随风而动, 故见肢体震颤。此型以邪实为主,多见于帕金森病的初期。

气血亏虚:高鼓峰《医宗己任编·颤振》曰:“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有“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注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有之,老年尤多。夫年老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的记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虚弱,则气血不足致使筋脉失养,脑髓失充。

阴虚风动:《内经》曰:“年四十, 而阴气自半也。”《圣济总录》载:“肾肝二脏,水木之相生也。若肾经不足,肝元自虚,水木不能相生,则窍俱不利。”肾藏元阴,肝藏血,中老年之后, 肾精渐减,肝之阴血亦渐有不济,若肝肾阴虚,则髓海不得濡养,水不涵木,四肢筋脉失养,阴虚风动,颤振由生,出现肢体震颤等动风之象。

阳气虚衰:《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丈夫……六八阳气衰,”《扁鹊心书》载:“年四十,阳气衰……六十阳气大衰。”可见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阳气渐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肾阳为阳气之根本,阳虚则不能温煦各脏腑。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肾阳亏虚,肝、脾不得温煦,

则不能濡养四肢筋脉,经气受阻。清·张璐在《张氏医通·颤振》有述:“振乃阴气争胜,故为战;栗则阳气不复,故为颤。颤振与螈相类,螈则手足牵引,而或伸或屈;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进一步指出帕金森的病机为阳气虚弱、经脉失养。

二、金肖青教授对帕金森病运动功能障碍的理解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帕金森病为本虚标实之病,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指出帕金森运动障碍的发生以肝肾亏虚为本。帕金森患者以中老年多见,其多脾胃虚弱,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失调使各脏腑失于濡养,终致气血不通,脑窍失养,筋脉失荣。

此外,金肖青教授认为帕金森的发生与卫气关系密切。《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解释道:“卫之精气,昼行六腑,夜行五脏,令五神清明,行四肢及身,令筋柔弱也。” 《灵枢·卫气行》提到“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可见卫气昼行于阳使筋柔和,夜行五脏使神得养。且五脏受卫气之温煦而正常发挥生理功能。因此卫气不足或运行不畅,可致筋脉失其所养,出现僵直、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

三、头针联合体针,注重背俞穴——金肖青教授改善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理论来源分析

金肖青教授通过翻阅古代相关文献及现代研究,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认为:帕金森病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以肝脾肾亏虚为本,久病年老之人肝脾肾气渐亏,肝肾亏虚则水不涵木,引动肝风,筋脉失养。而脾胃的盛衰则影响帕金森发展及转归,如《素问·筋脉别论》记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濡养人体全身。” 金肖青教授强调整体观念,帕金森病位在脑,运动症状表现在四肢及身,在治疗上以头针结合体针。“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选取头针治疗可有效改善大脑皮层功能,进而改善帕金森患者运动症状。帕金森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故体针治疗时应注重脏腑调节及辨证论治;又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濡养其他脏腑,加之“脾主肌肉”,故治疗上可重视脾胃的固护。因此帕金森的针灸治疗既要注重局部病位治疗,又要重视脏腑功能调节。

此外,金肖青教授认为要关注卫气与帕金森的关系,卫气不足或运行不畅亦可影响帕金森的发展。卫气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背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脏腑精气输注的部位,可调节脏腑功能。故治疗帕金森患者时,通过针灸对背俞穴的良性刺激可振奋人体卫气,使卫气充足且运行通畅,行于四肢及身使筋脉柔和;针刺背俞穴又能直接调节肝脾肾脏腑功能,调整全身气血阴阳,使肝肾之精血充足,以改善帕金森患者震颤、肌肉强直等症状。

金肖青教授根据前人观点及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前期研究以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功能障碍。帕金森病作为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其运动症状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其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与大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障碍和丢失相关。中医认为帕金森病基本病机是肝风内动、筋脉失养,从而出现震颤、强直等症状。如《杂病证治准绳》云:“筋脉约束不住而未能任持,风之象也。”张景岳《类经·疾病类》注:“掉,摇也……风主动摇,木之化也,故属于肝”。

在治疗方面,中医对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治疗多从肝肾入手或从筋入手。金肖青教授依据前人观点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除了调治肝肾,也注重脾胃的调护,并且结合头针疗法,此外还注重背俞穴的运用,以调节脏腑,起到更好的疗效。

金肖青教授前期研究以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功能障碍,采用以下组穴方案:主穴:头针:运动区上1/5(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cm,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cm处作为下点),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运动区,取上1/5段)、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平移1.5cm的直线)、平衡区(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cm,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cm长的直线);背俞穴:膈俞、肝俞;体针:曲池、合谷、阳陵泉、太冲。配穴:肝肾亏虚:加肾俞、三阴交;痰热动风:加丰隆、中脘、阴陵泉;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以上诸穴配伍,头部及四肢取穴可改善临床表现,针刺背俞穴可加强脏腑调节。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可加强针刺效果,背俞穴的运用可对脏腑及全身实现良性调节,以更好地改善帕金森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程。

四、“调补肝肾,益气养阴,肠脑同治”——金肖青教授针灸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理论来源分析

金肖青教授通过对古代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及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认为:帕金森病变与肝肾两脏密切相关。《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土得木则达。”肝主疏泄,与肠胃气机的升降密切相关,若肝失疏泄则会影响胃的降浊及大肠传导,进而造成便秘。《灵枢·五邪》言: “邪在肾,……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肾主气,为先天之本,肾气充沛,则五脏得肾气滋养藏精气而不泄,六腑运水谷而不藏,故肾气的充足是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运化的基础。肾主五液,司二便,肾阴亏耗则阴精亏虚不能润泽肠道,导致大便干结,排出困难。故便秘与肝肾二脏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帕金森便秘在调肠通便的同时也要注重调补肝肾,益气养阴。

帕金森病伴便秘的病因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其中,多数为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肠道失其濡养,故治疗应调补肝肾,益气养阴润肠通便;帕金森病的病位在脑,其病理变化主要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分泌减少  ADDIN EN.CITE刘疏影201610101017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98-101162帕金森病流行病学综述20161672-673112-1363/RCnki。“头为诸阳之会, 脑为髓海, 元神之腑”头部经穴密布,与脑髓、脏腑气血有密切关系。临证发现,中晚期帕金森病便秘患者舌淡、苔少,边有齿痕,且渐伴阳虚表现。因而,中晚期帕金森病便秘多为虚证便秘,多有肠腑虚弱之象,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此外,中医“脑一肠相通”理论假说认为,精汁之清藏于脑,不容浊气侵;水谷之浊聚于肠,排出须有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亦云:“火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因此,保持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可使脑神通利,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采用以下组穴方案:

头针:运动区上1/5(上点:前后正中线上,中点后移0.5cm;下点:眉枕线与鬓角发际前缘的交点,如果鬓角模糊,可颧弓中点往上引垂直线,它与眉枕线交汇点前0.5cm处就是下点。两点相连线区域为运动区)、舞蹈震颤区(自运动区向前平移1.5cm的直线)、平衡区(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cm,针刺时方向向下,与头正中线平行的4cm长直线)

体针:印堂、合谷、支沟、天枢、腹结、上巨虚、三阴交、太冲。

操作:针刺由1名针灸科受过培训的医师操作。区域定好后,以75%酒精消毒。头针:用环球牌φ0.25×40mm不锈钢毫针,取双侧穴位,采用平刺法向下将针体2/3刺入帽状腱膜下层,然后小幅度快速捻转针柄;天枢、腹结用φ0.30×50mm不锈钢针,得气后连接电针,选取疏密波,10hz,以患者耐受为度。其它穴位均采用环球牌φ0.25×40mm不锈钢毫针,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疗程:每周治疗3次,共4周,总计治疗12次。

“焦氏头针”是以中医针灸经络理论及穴位在头部的循行分布为基础,结合现代大脑皮层功能反射区,是融合了现代医学与祖国传统医学产物。刺激“平衡区”“运动区”可改善头部脑血管的供血、供氧能力;从而改善患者姿势平衡、震颤麻痹等运动症状方面的功能障碍。《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印堂为经外奇穴,具有祛风、通络、醒脑利窍的作用。天枢属足阳明胃经腧穴,大肠的募穴,为大肠经气所聚集之处,是腹部气机运行之枢纽。脾主运化,腹结为脾经的腧穴,为腹中之气所汇聚处, 主腹内之气结聚不通, 可行气同腑, 调畅气机。三焦为全身气机的枢纽,《太平圣惠方》中亦云:“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壅塞不通也。”指出便秘与三焦气机寒热失调也有密切的关系。支沟属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刺之使三焦之气上宣下达,运腑通便。上巨虚属足阳明胃经,同时又为大肠的下合穴,取“合治内腑”之意, 以理脾和胃, 通腑调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调肝、补肾益气, 润肠养阴益气通便;配以腹部诸穴以健脾养阴,调节机体的胃肠功能,在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的同时增强肠道蠕动。久病多虚,久病多瘀。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取之可调气养血。太冲,足厥阴经之原穴,可疏肝理气, 补以养肝血,平肝息风止痉。两穴合称四关穴,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气一血,取疏肝解郁,镇静安神之意,二者相辅相成使达气血和顺,五脏安定。

五、“整体调治,重视脾胃”——金肖青教授对帕金森睡眠障碍的理论来源分析

帕金森的临床症状众多,睡眠障碍在帕金森患者中多见。现代医学把帕金森的众多症状分而论治,而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所有症状都归为一证一因。帕金森的发病表象多责之于肝肾,而多数患者起病实则不离脾胃。脾胃属土,《周易》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出土地的特性厚重宽广,承载万物,而脾胃在脏腑中同样借化生气血、升降气机以支撑诸脏的生理功能,同时受纳水谷诸气,运化不息。睡眠占据人们整个人生中三份之一的时间,若睡眠障碍不妥善解决,则严重影响生活质素,而欲调寐寤,首调脾胃,脾土得厚,则诸症不殆矣。《难经》中言:“损于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言虽简但调脾之道昭明矣,乃当饮食得当,给予脾胃充足的水谷以生气血,同时避免暴饮乱食损伤脾胃;并要寒温得宜,注意避寒就温,以免耗损脾阳,重点乃于生活习惯各个微小的部分上注意对脾胃的影响,并须持之以恒,非仅一夕之功,若能循之,寐则易安也。

因此,金师总结前人观点,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治疗提出:以补中益气之王乐亭老先生的“老十针”为针灸基础方加“开四关”。“老十针”根据《脾胃论》补中益气与补中益气汤的方义而设计,施之于针穴。组成即三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具有调中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脾胃之功。结合其他兼症,灵活掌握,可随意加减,“开四关”侧重于调畅气机、健脾养肝强肾、扶正培元的作用。

总之,在帕金森非运动症状的辨证论治中,要结合患者症状、年龄、体质、病程和用药情况等因素,注意辨别真假虚实。在帕金森的非运动症状的辨证中,来寻求中医治疗时,单纯的寒症、热症、虚证、实证并不多见,更常见的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在临床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穴用针,不拘泥于一种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