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宣传

大年初一逆行!浙江最让人心疼的两支医疗队刚刚回家,下飞机后一句话泪奔

作者: 宣传统战部  阅读次数: 7319 发布时间: 2020-03-23

刚刚,GJ6002、GJ6003这两个航班载着浙江省援助湖北第一批医疗队和重症护理支援队等共计210人回家。

14时50分过后,搭载着210位英雄的GJ6002、GJ6003两个航班,陆续从武汉飞抵杭州。停机坪上,“春暖花开,欢迎逆行勇士凯旋”的标幅迎风招展,热切迎接英雄。

慈溪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孙益青在接受采访时说:“有苦有泪,但是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胜利了。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多陪一陪家人,我们都是除夕夜填表报名,正月初三就出发了,整个冬天都没有好好地陪陪家人。

奉化区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何洋说:”很激动,不能用语言表达。回来以后就想要好好的调整自己的状态,以最好的状态回归到生活、工作中去。“

温州市人民医院ICU护士侯丽珍出生于1994年,她说,驰援武汉的消息没有告诉90多岁的外婆,她是外婆带大的,和外婆很亲。前几天,阿姨不小心透露了她驰援武汉的消息,外婆听到后就哭了。外婆不敢给她打电话,每天都在家里哭。

1992年出生的省立同德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陈彦洁说:“经历过武汉战疫的洗礼,社会责任感更强了,我们医护人员都是勇敢的战士,大家都争先恐后,报名要求到一线逆行出征。各行各业都积极援助让我们在武汉能够吃得好睡得好,医院在工作和生活上各方面都给我们做好保障!队员之间的协作性也非常好,团结友爱,我很感动。90后的我们,已经长大了,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可以守护大家的健康。回杭后,我最想带父母出去旅行,多陪陪他们。”

随后,医护们乘车前往安吉疗养

让人心疼的两支队伍

回归的两支医疗队中,第一批医疗队于1月25日(大年初一)抵达武汉,是我省援鄂医疗队中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最多且出院人数最多的队伍,荣获了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先进集体”称号。

浙大一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喻成波,是第一批援鄂紧急医疗队的医疗组长兼任浙江驻武汉四院整建制病区新冠肺炎中心主任。在战疫中,他带领医疗队系统总结提出了预防2019-nCoV “浙江队的简明处方”,“氧源使用精细化管理”,“多学科合作优化治疗方案”“人文关怀专业化”等优化诊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高水平的救治。

喻成波说,我们在最冷的时候来到武汉,当时的武汉从天气到人都有一些冷清的感觉,现在武汉已经变的大不一样了,樱花开了,和风送暖,中午时分就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其实,除了天气,我们所有医护人员的心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不舍,我们一直在说这是我们生命中最特殊的情感。”

而浙江省重症护理支援队是由来自浙江各地的31名专业护理人员组成,他们于1月27日从杭州出发抵达武汉后进驻武汉肺科医院重症监护室增援。在武汉连续工作的54天时间里,这支队伍累计管理床位20张,护理患者70人,其中危重症65人,获得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本批一同返浙的还有退役军人事务部组派的医疗队伍11人(来自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所属、位于嘉兴市的浙江省荣军医院),还有来自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卫视的2名随队记者。

送别

今天一早,得知浙江医疗队即将回家,当地医院医护人员、治愈出院的患者、普通的武汉市民都自发前来送行,依依难舍。

3月22上午,经浙江援鄂医疗队治愈出院的患者过了隔离期后前来送行,和邵逸夫医院的医生护士拥抱告别。

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区分局为浙江医疗队送上给一副剪纸作品“浙风挡雨,感谢有你”,上面有武汉标志性经典景点黄鹤楼和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第四医院医护人员、治愈病人和普通民众自发前来送行,并送上手语表演。武汉市硚口区区长刘丹平在现场动情地说,你们是我们永远要铭记要感激的救命恩人!

临别前她特意赶来

与浙江医疗队道别

一位“老朋友”意外来访,触动了许多队员的心弦。

昨天中午11点多,杭州市中医院护士朱佳清正在房间忙着收拾回家的行李,同事告诉她:肖贤友的妻子林林(化名)来了。

她的思绪瞬间倒回2月12日上午,新冠肺炎重症患者、47岁的肖贤友在病床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一封遗书,“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 当日下午,他被转至金银潭医院,第二天不幸离世。 (本报此前报道;“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患者写下11字遗书,杭州驰援医护当场痛哭)

肖贤友的故事是武汉患者的一个缩影,他们被病毒无情折磨,却依然对这个世界报以最大的温柔和善意。

肖贤友去世后,林林没再见过浙江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时隔1个多月再次相见,已是挥手道别之时。

一见面,话还没说上几句,大家就忍不住哭成一片,正如他们上一次见面的场景。当时,病危的肖贤友在病床上艰难地挤出“捐献国家”、“捐出去”几个字,林林和现场医护全都泪目。

得知浙江医疗队马上要离开武汉,林林特地赶到驻地和他们道一声“谢谢”和“再见”,希望他们都能平平安安回家。

从浙江医疗队进驻武汉市第四医院开始,肖贤友就是全队重点救治对象,得到了浙江医疗队的悉心照料。

朱佳清护士每次查房时都鼓励他,“肖先生,你一定要加油!坚持住!”;他胃口不好,医护人员就偷偷把自己的酸奶送到他床头;由于病情危重,主管林乐清主任反复和其他医院联系,终于艰难争取到汉口金银潭医院的一个床位;转院那天,徐燕平护士徒手把2个各40公斤的氧气筒扛上转运车,一路护送他到金银潭医院……

肖贤友曾在微信聊天时向妻子描述:这些医护人员看起来年轻、有活力,蛮阳光。

武汉四院20楼43号的危重病人肖贤友,同样深深地印在作为浙江医疗队唯一随队记者、浙报集团赴武汉特派记者王坚颖心里。3月19日,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连线他时,他首先讲了这个让他一直难以忘怀的患者故事:“他的妻子不顾感染风险,每天来医院陪他。有一次他刚抢救回来,因为没法说话,就在纸上写‘我老婆呢’,正巧他妻子临时不在,在他身边的一位丽水男护士陈玉峰的帮助下,歪歪扭扭地写下:‘我的遗体捐国家’。当天晚上,我进隔离病房的时候,她妻子陪在床边,流着泪问我:‘你能让我丈夫住进ICU吗?’当时,武汉ICU一床难求,我望着她的眼睛,非常难过。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武汉痛彻心扉的需求,武汉太需要支援了。”

再见面,林林和浙江医疗队的医护们如老友重逢般亲切。她谈起老肖在金银潭医院最后的抢救,呼吸机、ECMO都用上了,但人还是没挺过来。说到动情处,大家不免又红了眼眶。

痛失爱人,林林还没有完全从打击中走出来,但情绪已经比之前平复了不少。她告诉医护们,她和儿子正在慢慢适应没有丈夫、父亲的新生活,一切都会过去,生活还是要继续。

母子俩还计划去献血,帮助那些急需用血的患者。朱佳清劝她说,“你们不是新冠康复者,血浆里没有抗体,不能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而且现在身心还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不适合献血。等你们调整好了,以后有的是机会。”

亲眼目睹老肖写下遗嘱,又从林林口中听到献血的心意,朱佳清再次被这个善良的武汉家庭深深打动。

“带着这支最让人心疼的重症护理团队

每天数次感动到落泪

3月21日上午9点,当看着李映芳、程飘两人走出武汉肺科医院重症病房大门时,沈新终于松了一口气。

她招呼全队队员,在武汉的樱花林中,和这里的战友们合影告别。

1月27日,由她带领的浙江省支援湖北医疗队武汉肺科医院重症监护组的30人队伍,从杭州坐上开往武汉的绿皮火车。陌生的队员、陌生的工作环境……面对接下来充满未知的战斗,这位有着20多年ICU护理经验的“老将”开始发愁,她不知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最大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去帮助正处水深火热中的武汉人民。

而在3月21日那一刻,所有的疑虑、担忧及苦痛都已烟消云散。历经56天,他们出色完成了在武汉肺科医院的战斗任务,3月22日,他们与浙江驰援武汉的首批医疗队一起平安回到了家乡的怀抱。

沈新,是浙江医院ICU护士长。回想起这此生难忘的56天,她说自己每天都会数次被感动到落泪,有来自努力与病毒抗争的患者的,也有来自一直坚守岗位的肺科医院医护同行的,而最令她动容的,这支为了支援武汉抗疫临时组建的重症护理小队。

“这是一支来自浙江全省的重症护理队伍,大家曾经从不相识,更无了解可言。带队伍最重要的就是得搭建科学的架构,按照每个人各自的所长、性格等因素综合安排工作。”沈新说,当她被任命为这个队伍的组长时,就开始为之后的团队合作担心。

更何况,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武汉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3家定点医院之一,重症监护室收治患者均为危重症患者,基本为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患者,大量患者正进行ECMO、CRRT治疗。在这里,他们每天都要直面生死,工作难度和强度、心理压力超乎一般人想象。

不过,沈新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工作的难度和强度大是真的,每个班下来大家的衣服都是湿透,有的甚至还能从袖管里倒出水来,那种脱水的感觉比挨饿还要难受。”沈新坦言,工作20多年来,她也是第一次经历这一切。好在小伙伴们一个个都非常给力,工作时,只要有需要,每一个人都很积极努力,当看到同伴遇上困难时,主动相互帮忙,几乎没什么磨合期,这个团队就马力全开运作起来。

沈新告诉钱报记者,这支队伍里有除了4名70后与4名90后,其余22名全是80后的中坚力量。

她还想特别感谢队里的3位男士,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只要用力气的地方,他们总是一喊就到。“谢谢你们的绅士,把我们这27位女士照顾得很好!”

 

谢谢你们的付出

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