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宣传

两三台ECMO同时运转强度已经很大,11台什么感觉?听“生命护航员”讲故事

作者: 宣传统战部  阅读次数: 7056 发布时间: 2020-03-05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一个机器名字大家听得比较多——ECMO。ECMO可以为患者提供心肺支持,通常是危重病人抢救的超级武器。

从浙江医院增援浙大一院之江院区的陈上仲医师说,平时一般病房两三台ECMO同时在运转的话,医生工作强度已经非常大了,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最高时11台同时运转,真的是打满精神作战。3月1日,陈上仲出仓隔离休养,而之前整整一个月,他日夜颠倒紧张忙碌,精神高度集中、体力消耗巨大地扑在ICU。

防护服下的“非常24小时”

替患者绷紧生命这根弦

都说一线医务人员辛苦,而在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ICU更是如此。

晚上11点接班到早上8点下班,接着对患者资料展开讨论到10点多,这样的节奏是常态。陈上仲还经历了这样的“非常24小时”,晚上11点接班,本来4小时后出隔离病房,但是因为碰到两位需要ECMO上机的患者、还有一位需要撤离ECMO、再加另一些重症患者需要抢救,不知不觉又奋战到中午12点多。洗涮吃饭后眯了一会儿,晚上又接到消息需要给ECMO患者上机……那一天,陈上仲三进三出隔离病房,也根据防护要求仔仔细细洗了三次澡,他自嘲:把自己都洗“皱”了。

有一次,一位白肺患者氧饱和度降到很低,随时有可能心脏骤停,陈上仲都已经把手放在他胸前时刻准备按压了,庆幸的是,最终患者心脏没有停,整个团队顺利完成ECMO上机,患者暂时转危为安。

防护服闷热,护目镜起雾,层层防护下的“酸爽”,对医务人员的体力是巨大的消耗,但陈上仲说更大考验是精神上的。作为ECMO的“生命护航员”,他们时刻提醒自己精神高度集中,要监测出凝血情况采取相应的抗凝措施,结合临床情况分析指标,及时预警,马上处理,谨防大出血和血栓形成等;还要关注患者氧合及灌注情况,需要注意ECMO血流量、气流量,患者自身容量、肺功能等;此外,还要第一时间处理ECMO运行流量突然下降、抖管,穿刺点出血等紧急情况。

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上ECMO,陈上仲(中)进行静脉置管操作

此生何求?唯有学习!

在导师激励下,学习最佳战疫诊疗方案

和新冠肺炎疫情作斗争中,陈上仲始终不忘充实自己,向专家学、向同事学、在实际操作中学,并把学会的新本领更好地运用到救治患者身上。

他忘不了这样一幕,一位上了ECMO的奶奶,发自内心感激道:“谢谢你们,时刻守在我们床边,没日没夜,你们辛苦了!”。他碰到患者喊肚子饿、主动点东西吃的时候最高兴,面条、水饺和粥……“这说明他们的病情有好转,肠道功能逐渐恢复了。”而他自己却是最不讲究吃的,“填点肚子就行了”,其他生活方面更是不拘小节,一次性手术服、内裤、袜子,更换着穿了整整一个月,每天24小时,吃饭睡觉都穿着。

作为浙江医院党委书记、全国知名专家、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严静的学生,陈上仲曾经问过导师:此生何求?严静的回答是:唯有学习!

“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实厉害,传染性很强,有些患者只是短暂的接触便被感染,而且有些患者病情进展非常快,职责所在,我不得不坚定的进入这场战疫,并持续学习最佳战疫诊疗方案。”陈上仲说,导师学无止境、儒雅大医的精神一直激励着自己坚持下去。

“他应该去,他很强”

同在一线的妻子全力支持他

主动取消了春节假期,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白衣战士的举动,汇成一股股暖流、一份份义举,化作抗击疫情的希望和力量,折射出白衣天使的光辉。

大年三十的科室值班后,陈上仲前往玉环下乡,原计划是折回老家温州去见还在襁褓中的女儿。但是医者的使命让他义不容辞,增援的消息让他即刻动身,原先举家团圆的计划只能取消。如今一个月的增援结束,他在安吉休养,开始恢复正常作息,睡睡醒醒,睡眠质量并不好;穿了一个月的手术服也已脱下,换上自己的贴身衣物,他说:“比手术服舒服多了”;精神放松下来,胃口也好了起来……

陈上仲的妻子许佳祺是浙江医院放射科的一名医师,说起他增援这件事,她对老公自信满满:“相信他可以发挥他的作用,应该去,他很强”。寻找病毒的蛛丝马迹,作为和疫情抗战到底的浙医“影像人”之一,许佳祺过年以来也一直坚守岗位。夫妻俩都对许久未见的女儿心生愧疚,已经7个月的“诺诺”,透过视频,似乎不大搭理这个许久未见的爸爸,对妈妈也是懵懵懂懂。他们都急切盼望着团聚,盼望着把女儿抱在怀中的温暖。

“愿女儿长大后,正直、善良、勇敢,追求内心的平静,也能做着她的贡献,无论大小。”陈上仲说。

天目新闻 记者 梁婧娴 通讯员 吴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