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宣传

打造统一标准的“螺丝钉” 让全科医生“练好内功”

作者: 宣传统战部  阅读次数: 7138 发布时间: 2018-04-27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吴婧

  很多时候,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不信任,是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重要原因。要让80%至90%的病人留在基层,这个压力着实不小。基层全科医生如何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练好内功是关键。

  在此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从教育改革、薪酬待遇、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2011年起,浙江全面开展全科医生“5+3”和“3+2”培训模式,从制度层面将多学制全科医生纳入毕业后规范化培训。

  目前,这样的探索还在不断继续。

  全科医生培训有了新模式

  中国的全科医生群体是世界上最大的,针对他们的各种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模式也在逐步探索中。

  在浙江,已有三甲医院开始着手“高端”的全科医生培训计划。比如,浙江医院联合美国全科医生学会,结合美国住院医生规范化医学培训经验,正着手针对自己联盟内全科医生设计一套为期3年的不脱岗培训课程。相关负者人告诉记者,国内的全科医生本身工作量很大,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通过医生身边的案例,进行学习是不错的选择。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能解决,这样能调动学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的模式让学员学到的不仅是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世界一流医疗水准的行医理念,医患沟通技巧,让医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同时还能正确有效地处理医生之间会诊、转诊,最大程度利用当地医疗资源,避免浪费。课程计划一年52周,其中48周线上,4周线下。一周几个病例讨论,一年就是完成了百余个病例分析。最终完成结业考试,颁发浙江医院、美国匹兹堡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以及美国全科医学会颁发的证书。

  “这个培训面向基层农村卫生院,包括城市医疗服务资源不足的地方。”相关负责人说,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很大,在尽量不影响医生的日常工作的同时,实现能力提升,让基层解决大部分问题,同时做到准确分诊。

  上级医院下沉要了解基层“真正需求”

  “下沉专家229人,实现临床科室门诊量提升36.3%。”这是浙江医院医务部主任、开化分院常务副院长陈新宇给记者展示的去年一年的“成绩单”。事实上,隐藏在数字背后的工作还有很多。陈新宇说,管理输出,理念输出,人才输出,一切都需要“润物细无声”。

  前不久,60岁的蒋大姐突发脑卒中,从开化分院转诊到了浙江医院,经过治疗病情稳定,上级医院建议她回开化继续康复。一开始,蒋大姐很不情愿:“我还是不放心当地的医疗条件啊。”医生告诉她,目前的情况开化分院医院完全有能力应对,每周会有总院的专家及团队人员到分院工作站坐诊,病人能享受同质化的高水平医疗服务。知道了这一点,蒋大姐才打消了顾虑,转回开化分院继续后期康复。不久以后,她居然可以跳广场舞了。

  “治疗的连续性相当关键,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一旦错过康复的“黄金期”,恢复起来就很困难。”陈新宇说,比如一些骨折病人由于长期卧床,血液高凝,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比例高达40%至50%。而一些基层医院往往不太重视这块管理,“手术成功,却血栓了”的悲剧时常发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求患者在围手术期做一些适当的活动,来防止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这些措施需要大医院来指导基层医院做评估,从而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只有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才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地留在基层。

  目前,浙江医院在开化分院有麻醉科、放射科、眼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康复科6个临床科室“下沉”,其中后4个科室都设立专家工作站,实现每周都有医生,每月都有科主任在分院一线指导,目的就是实现县域内就诊率提升,并做到有序转诊。与此同时,专家走后还要留下实实在在的“痕迹”。带着基层医生一起看病,才有机会让基层医生详细了解诊治过程,帮助他们学习成长。

  开化分院一位基层医生表示,一些只在书上看到过的病,在上级医院医生手上找到了解决方案,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下沉要契合基层医院的真正需求所在,做到精准,最终做好差异化发展。”陈新宇说,让老百信在基层医院得到连续医疗的梦想很美,希望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

2018年4月27日 《浙江老年报》14版生命·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