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宣传

维D是这样的“防癌利器”

作者: 宣传统战部  阅读次数: 6666 发布时间: 2018-04-27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吴婧

  近日,《英国医学杂志》近日刊登的研究发现,血浆中维生素D水平与患癌风险呈负相关。 换句话说,保证维生素D摄入充足利于防癌。

  这项研究由日本东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完成,针对14万人,进行了20年。结果显示,相对于血浆中维生素D浓度最低的那组,浓度最高的人群患癌风险下降了22%。

  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肝癌,风险降低了55%。尤其是肝炎患者,高浓度维生素D组的肝癌风险竟然降低了80%。

全球10亿人缺乏维D

  维生素D缺乏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维生素D缺乏的发病率差异较大,主要见于老年人及儿童、女性、冬季、黑肤色、营养失调、缺乏日晒、肥胖等。

  据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缺乏维生素D。在美国,超过90%的有色人种和75%的白人存在这一问题。在我国,城市育龄妇女中,只有15.1%维生素D营养状况正常。在这些缺乏维生素D的人群中,大致可以划分出3大类。首先是少晒太阳。长时间在室内学习或工作,不爱去户外活动,即使出去也要打伞、涂防晒霜,以及雾霾天的影响,都会影响人体和阳光的亲密接触。其次是追求纯素食。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适量摄入脂肪可促进人体对它的吸收利用。但素食人群的增加,导致维生素D缺乏更常见。还有就是老龄化。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减弱,老年缺乏人群与日俱增。

与肿瘤发生发展显著相关

  “维生素D与肿瘤发生发展显著相关,早已不是所谓的‘新鲜事’。”浙江医院肿瘤内科江皓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表明阳光照射增加人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降低癌症患病风险。

  研究发现,当血清25-(OH)VitD水平在50 nmol/L以下时,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增加30%至50%。而25-(OH)VitD水平130 nmol/L与25 nmol/L相比可降低50%的乳腺癌的发病风险;85 nmol/L与15 nmol/L相比,可降低50%的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欧洲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5%乳腺癌死亡率发生在高纬度地区,与高纬度阳光照射时间短相关。另有研究显示,室外工作较室内工作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相对晚3至5年。这些结果表明,多种癌症的发病和死亡风险与体内维生素D水平相关,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肿瘤发病风险。这也与《英国医学杂志》最近刊登的研究“异曲同工”。

  通过进一步的细胞与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维生素D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包括:一促进抑癌基因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二抑制EGFR及其介导的细胞生长调节信号通路;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四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阻止恶性细胞转移;五抑制与癌症形成相关的炎症反应基因,从而降低癌症的患病风险。

补对测对 还有适量摄入

  天然食物中,富含油脂的鱼类,特别是三文鱼、沙丁鱼、金枪鱼,经过晾晒的干蘑菇,以及鸡蛋黄和动物内脏中均含维生素D,可有针对性地补充。

  维生素D最高可耐受摄入量为每天20至50微克。经阳光照射皮肤而合成的维生素D有自限性,一般不会过量,但服用补充剂存在过量可能。所以,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

  专家建议依据个体阳光照射、年龄、性别、体重以及维生素D基本水平,每日补充2000-4000 IU的维生素D以维持人体25-(OH)VitD水平在100 nmol/L以上。

  目前,检测人体内25-(OH)VitD方法主要有理化检验方法和免疫学方法两大类。理化方法检测结果稳定可靠,是维生素D水平检测的“金标准”方法。但理化方法繁琐费时,设备要求高,血清样本量需求大,需要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准确操作。而免疫学方法具有灵敏、快速、特异、简便等优点,在临床检验上应用较为广泛。建议每年可放在体检中检测一次。

2018年4月20日 《浙江老年报》8版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