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宣传

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归来 2年提供服务逾17万次

作者: 宣传统战部  阅读次数: 6721 发布时间: 2017-08-16

中新网杭州8月15日电(见习记者 胡哲斐 实习生 傅凌波)“今天和家人一起看了《战狼2》,特别是看到影片结束时中国护照的画面,有点小激动!相信在非洲打拼的中国人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这是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队长、浙江医院副院长宋柏杉今年8月最新的一条朋友圈。

宋柏杉的“小激动”源于他所在的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刚刚结束了为期2年的征程,从非洲马里共和国(以下简称“马里”)载誉而归。2015年7月,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来到马里首都巴马科的马里医院,进行医疗援助,2年来为马里当地百姓和华人华侨提供了17万余次医疗服务。15日,宋柏杉接受了中新网记者的采访。

2年的征途中,这支医疗队在高温、传染病、恐怖袭击和职业暴露的种种危险考验下,积极解决工作难题,疏解内心压力,充分发挥医疗队各科室技术优势,收获了当地政府的肯定和百姓的爱戴。

45℃高温锻炼意志

艰苦环境考验信念

“黄土漫漫,热浪滚滚,枯草凄凄,烈日炎炎……”这是宋柏杉初到马里的印象。马里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常年高温,甚至经常冲上45℃。自然因素加剧了国家贫困,导致该国公共基础设施基本缺乏、水电资源紧张、物资匮乏。

据了解,马里当地食品价格奇高。为改善队员伙食,医疗队选择在中国购置米面油等食品,经海运至马里,同时也想方设法从多渠道方式采购鸡鸭鱼肉蔬菜等食品。

宋柏杉告诉记者,马里落后的医疗水平、薄弱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以及常年高温、蚊虫滋生,导致疟疾、黄热病、艾滋病等传染病肆虐、高发,也使得医疗队的工作和生存环境更加危险和恶劣。

“马里医院门诊诊室内仅有一张桌子、一张检查床,没有电脑,只能人工叫号、手工开处方。”宋柏杉说道,住院部病房的设施也简陋,大房间住8个病人,没有空调,汗味飘散,即使戴着口罩也很难闻。

“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医疗队的队员们面对严峻考验,没有选择退怯。

职业暴露加重心理负担

文体活动疏导压力

在马里的两年,物质上的贫乏远比不上心理上的担惊受怕,其中的源头之一便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这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

医疗队初到马里时,接收了当地一名陈旧性骨折的病患,同时被确诊为艾滋病患者。“在骨科手术中,病人锋利的骨头很可能刺破手套和皮肤,极大地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宋柏杉说,很多医生都害怕职业暴露被感染。尽管如此,队员们依旧迎难而上。

此外,马里地区政局不稳,时而会出现恐怖袭击,也加重了队员的心理负担。记者了解到,2年内,医疗队共经历了三次恐怖袭击事件,最近一次仅在距离驻地五公里的地方。

面对恐怖袭击、职业暴露等高风险状况,宋柏杉告诉记者,医疗队会通过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来疏导压力。据悉,医疗队员们平时会在中国政府为其建造的篮球场、乒乓球馆等运动场所活动,以疏导压力和负面情绪。

完善马里医疗体系

“民间外交家”载誉而归

马里当地医院实行医药彻底分家制度,患者需由医生开出手术所需材料,如手套、针、线等,自己买齐带入手术室。

在宋柏杉看来,这种制度大大降低了救治效率。为了克服难题,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与中国药材供应商达成长期合作,在马里建立起了稳定的医疗耗材供销渠道。

除了完善马里的医疗管理体系,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日常更多地是对当地百姓和华人华侨进行医疗救治。记者了解到,该支医疗队共有31名队员,其中27名医务人员基本覆盖各个科室,每天要接待门诊患者百余人,完成各类检验、检查和治疗200多人次,中国医生主刀或参与的手术每周都有近10台。

2年以来,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为马里送去了优质的医疗服务,也带回了中国与马里之间的友谊。“在马里的一些节日里,当地居民会赠送烤全羊给我们吃。离开前,马里医院医务人员还特地订制了当地的服饰、银镯,送给我们。”宋柏杉说。

2017年7月18日,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在马里国家疾控中心部长办公处接受马里共和国卫生和公共医疗部长桑巴·乌斯马内·索代表马里总统的授勋。宋柏杉获得马里国家骑士勋章,医疗业务相关队员获得马里卫生骑士勋章。

“卫生援外是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疗队员也可算得上是‘民间外交家’了。”宋柏杉笑称。

中国新闻网2017年8月15日